本報記者孫科采訪參與執行的社區工作人員
江湖上曾流傳著這樣一段話:有一種市民叫“朝陽群眾”,有一種網紅叫“西城大媽”。因為熱心參與社會治理,網友們對這些匡扶正義、為當地和諧作出巨大貢獻的大爺、大媽們紛紛點贊。
日前,在鄭州市二七區,也出現了這樣一支強大的“神秘力量”——勸“老賴”積極履行、幫法院找人找物、提供各種隱藏線索……幾個月時間,在他們的助力下,轄區法院執行數據一路上揚,形成了強大的輿論氛圍,連執行干警都感嘆:“二七大媽”的熱情度,直追“朝陽群眾”。
那么,“二七大媽”是如何“煉成”的?她們都做了哪些工作?不妨一起去看看她們的故事。
講述 出門買菜,都能順便找到“老賴”的線索
今年以來,鄭州市二七區人民法院開展了執行聯動工作,轄區內不少大媽積極參與,為法院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居住在鄭州大學路一小區的李阿姨今年將近60歲,對于幫助法院找“老賴”她十分贊同。
李阿姨稱,自己退休前是一名工人,有過借錢后被人拖著不還的經歷,所以深知申請人的難處。
不久前,她就幫助法院找到了一名“老賴”。李阿姨說,那人是自己樓上的一名住戶,在其他地方還有住處,法院和社區的人找過幾次,但都撲了空,“有一天,我去家附近小賣店買菜,就順便問了一句,黃偉(化名)這兩天來買過東西沒,結果對方告訴我,剛來過,我就把這事跟社區說了聲,沒想到最后幫他們找到了人。”
支持 二七區法院院長:老大媽們提供的線索比法院調查得還細致
像李阿姨這樣熱心的居民還有很多。郭阿姨是二七區福華街街道辦事處航海北街社區的居民,退休前在鄭州一所大學里工作。
郭阿姨說,自己之前在學校做的是工會工作,小區里住的人也大多是教職工,因此,對于小區里各個方面都很熟悉,而且也很愿意為法院提供助力,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熱心人,碰到線索都會第一時間通知社區、法院,覺得這樣做對社會和諧、凈化社會風氣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在新圃東街社區副主任龐云看來,社區群眾參與法院工作,有時候還會有意想不到的優勢。
“我們社區有一家很大的企業,拖欠100萬元工程款一直沒還。”龐云說,案件分給他們后,他們就趕緊聯系了這家企業,這一聯系不要緊,他們發現,這家企業的一個中層領導也在他們轄區居住,而且對他們的工作很支持,還幫助他們張貼過大頭貼,提供過線索。
在這位居民的牽線搭橋下,他們與該企業的法律部門負責人取得了聯系,對方也很快籌措了資金,履行了義務。
據鄭州市二七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王炅介紹,今年以來,他們積極探索執行聯動模式,動員全區各方力量參與執行,將涉民生案件分包給各鄉鎮辦進行辦理,每周匯總成績排名通報。通過此方法,調動起來各鄉鎮辦的積極性,而各鄉鎮辦又將任務分解到各個社區、鄉村,“甚至社區的老大媽們也都動員了起來,逐一查找落實被執行人情況,列出了詳細的被執行人家庭信息,他老婆是干什么的、父母是干什么的、有什么背景……比法院調查得還細致。”
誤解
為什么要讓社區的人
來做法院的工作?
不過,對于社區參與法院的工作,并不是所有人一開始都很支持。
王瑞是二七區福華街街道辦事處航海北街社區副主任,今年五一假期之后,她接到了一項新任務——幫助法院開展執行工作。
“社區工作本來就很煩瑣,我們又不是學法律的,為什么法院的工作也要做?”王瑞說,她所在的社區有四個院(小區),2000多戶居民,接到任務之初,她很不理解。慢慢地,王瑞發現,通過宣傳,社區居民表現得很熱情,積極提供線索,“這不也是為社區和諧做貢獻嗎?”王瑞的態度開始發生轉變。如今,她更是積極配合法院執行工作。
據介紹,今年以來,該院交各鄉鎮辦的第一批355起案件已經基本辦理完畢,交辦的第二批233件案件結案率達到98.71%,第一、二批案件實際執結364件,實際執結率達到61.9%,7月份下發的第三批220起案件也解決了83.18%。
如今,二七法院的做法獲得了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推廣。(記者 孫科 鄧萬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