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存款、理財、信用卡、貸款、貴金屬……,了解一下?”——對于部分持卡人來說,商業銀行的營銷短信轟炸或許比健身卡推介要密集得多。
近日,Z女士向記者投訴,其8月份遭遇某銀行密集推銷,“20條短信中有15條含有廣告內容,查找有效信息反而比較麻煩,需要進行‘海選’”。
事實上,銀行的群發式營銷渠道并不僅僅是限于手機短信,“清理電子郵箱中來自銀行等方面的推銷郵件”可以說是X先生每周的必修課。
廣告信息不請自來
“8月份以來,我一共收到某股份制銀行20條短信,其中有15條含有廣告內容;還有2條通知短信,分別告訴我8月份信用卡賬單已結清和9月份信用卡短信服務搬家至微信;實際與刷卡相關的提示不足5條,而且淹沒在一堆廣告中,還需要進行‘海選’和檢索,十分麻煩”,Z女士因為頻繁收到銀行的各種推銷對記者吐槽稱,“銀行太熱情,客戶受不了”。
Z女士展示給《證券日報》記者的營銷短信內容可謂是十分豐富,關聯著銀行零售業務的方方面面,具體包括貴金屬銷售、信用卡多項增值服務(旅游、交通、奢侈品)、消費分期、理財規劃、手機銀行等等。
L女士收到的推銷短信則非常善于蹭熱點。例如,娛樂圈的一場突然分手,傳導至銀行營銷短信就演繹成“存錢就像談一場不分手的戀愛,但也需用心經營!如何讓它如戀愛般日日升溫?給您支幾招:短期閑錢可選擇開放式T+0理財;長期閑錢選擇中長期智能存款,分散投資理財或基金,兼顧風險及收益。篇幅有限,不能說得面面俱到,更多妙招,我有,你來嗎?”
事實上,商業銀行還不僅僅是通過短信向客戶推銷。“因為工作關系,我的郵箱已經使用了10多年,因此在辦理銀行卡時多次填報,現在每隔幾天不操作就會堆集大量包括銀行各類推銷在內的廣告郵件”,X先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又不能簡單地將銀行拉入黑名單,畢竟一些有效的服務(例如消費提醒、電子賬單、積分到期通知等等)還混雜在廣告郵件中。
有銀行業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坦言,由于客戶辦理銀行卡通常需要完善身份證、住址、郵箱、電話號碼等基本信息,因此銀行掌握了很多的大數據。過去,銀行對這些數據不夠重視,但是近年來,銀行也越來越注意喚醒“沉睡”的大數據。
但是,從Z女士的感受來看,商業銀行對于持卡用戶大數據的使用顯然也需要嚴格的邊界:一方面是需要加強對于客戶的隱私保護;另一方面則是嚴控營銷行為對于客戶的打擾。
有用信息需付費獲取
對于Z女士來說,被動接受廣告僅僅算是有些麻煩,而其更難理解的是部分銀行對于短信服務的收費。“我們理解銀行需要控制成本,但是大量給用戶發送廣告的同時,是不是也可以將有用的信息及時發給用戶。畢竟,作為持卡人,我們最需要了解的賬戶變動提醒等短信服務”。
Z女士所關心的借記卡的賬戶余額變動通知在2012年之前,對于多數銀行來說,都是免費的服務,如今則不盡然。部分大中型銀行對于借記卡小額交易短信提醒服務費用,不同銀行收費金額或許略有差異;而信用卡的大額交易短信提醒負責則設定了一定的交易金額門檻,目前多數銀行選擇了“500元起”。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隨著微信銀行、銀行APP的興起,多數銀行可以通過電子渠道提供免費的通知服務,儲戶似乎可以取消短信通知服務,享受免費的“電子午餐”。
“微信銀行提供通知服務當然好,但是很容易湮沒在大量的微信信息中。我的微信好友幾乎已經加滿,各種工作和生活群也很多,有時候一個小時會有數百條乃至更多的未讀信息,因此很擔心銀行卡被盜刷時不能第一時間發現,因此我現在依舊沒有取消短信通知服務”,Z女士表示,“而且,關注多家銀行微信公眾號也給我增加了負擔,銀行公眾號平時推送的內容大多是廣告以及所謂的優惠特權,對我而言沒有價值,但是如果想要享受通知服務的免費午餐,就不能取消關注。”
X先生為了不在手機中特意關注銀行微信號或者下載銀行APP,也無奈地選擇了付費獲取余額變動信息。“平心而論,銀行短信通知服務手續還是比較簡便的,我拿上身份證和銀行卡在智能柜臺上就能快速辦理成功,一張卡每個月收費2元,包年則是一共20元”,X先生表示,“但是這張卡主要用來每個月不定期的接收一位客戶轉賬,使用效率不高,每個月實際也就收到的三、四條銀行的短信通知,銀行用‘成本說’來解釋收費是有些牽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