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英國央行宣布加息,將利率從0.5%上調到0.75%。這是英國央行近10年來第二次加息,調整后的利率為2009年以來最高值。從長期看,英國的利率水平仍處于歷史低位。英國專家表示,利率若想回歸到2007年時5%左右的水平,還需要相當長時間。
超低利率是過去10年來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產物”。作為寬松貨幣政策的手段之一,超低利率為市場注入了流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經濟增長。但拿英國來說,在貨幣寬松持續10年的情況下,超低利率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除了宏觀經濟層面,它還影響到居民的消費水平,甚至改變了國民的儲蓄習慣。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公布的數據,英國約有2700萬戶家庭,1987年至2016年,大多數家庭為“凈借出人”,即通過繳納養老金、儲蓄及投資等方式“借錢”給國家。但從2016年起,“凈借入人”逐漸增多,英國家庭的借貸額超過了存款。這意味著,英國的儲蓄率出現了明顯下降,目前僅為4.1%。上世紀90年代,英國的儲蓄率高達14.7%。
多數家庭在短短幾年內從凈借出到凈借入的轉變,說明英國普通民眾的財政狀況愈發趨緊。雖然央行加息是基于對英國經濟穩步向好的判斷,但普通家庭仍面臨著較大的經濟壓力。據英國官方6月公布的統計數據,英國工資增長率為2.8%,但同期的通脹率為2.4%,增長的工資幾乎全部被通脹抵消。此前有英國智庫預測,2018年全年,英國的實際薪資增長將為0。雖然較2017年的狀況有所改善,但仍比金融危機之前的30年都要差。
此外,這種轉變也反映出了一代人儲蓄習慣的變化。雖然英國將利率提升至0.75%,但許多銀行由于沒有吸收存款的壓力,給儲戶提供的利息要大大低于這個數字,一些賬戶的年利率僅為0.05%。低利率不僅對家庭的儲蓄習慣是一個打擊,同時也讓借貸的成本大大下降,加之如今網絡金融服務越來越發達,利用手機軟件輕點幾下就可以完成低息小額貸款,這讓不少家庭逐漸養成借貸和分期付款的消費習慣。
“脫歐”公投以來,英鎊匯率一路下跌。2018年初雖短暫回暖,如今又因各方擔憂無協議脫歐成為現實而再度下挫。英鎊“跌跌不休”,導致通脹率逐步走高,英國家庭的生活成本也隨之不斷上漲。凡此種種,讓許多英國人放棄了存錢的念頭,也失去了存錢的能力。
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2017年的一次調查顯示,上百萬英國人表示,如果月末碰到50英鎊(1英鎊約合8.9人民幣)的“意外支出”,都會很難支付。如何收支相抵,竟然成了不少英國人每個月都要精打細算來實現的目標。
不愛存錢、借錢消費、購買力水平下降……這些對英國經濟而言都不是什么好消息。不少經濟學家呼吁,英國銀行應進一步提高普通賬戶的利率,讓人們重拾儲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