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資流入A股步伐有所加快。中證資本市場運行統計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經過滬股通、深股通、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QFII)及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RQFII)等4種渠道的涉外投資者,在除2月份之外的其他6個月,凈買入A股的金額均超過130億元,前7個月涉外投資者累計凈買入A股達1696.12億元,明顯高于去年同期。另據海通證券估算,截至7月底,外資持有A股自由流通股市值已占全部A股流通股市值的6%。而國內公募基金和保險占比約為8.4%、6.7%,目前外資持股占比可比肩保險資金,已成為A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如何看待外資加速流入A股?外資流入股市將帶來哪些影響?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中國經濟自身的吸引力、資本市場擴大開放、A股自身估值等是吸引外資加快流入A股的重要因素。
中國經濟自身吸引力大
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8%,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區間。“中國經濟自身吸引力十足,成為外資主動流入A股的決定因素。”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認為,吸引力表現在幾方面:一是國內市場不斷發展壯大。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消費升級需求人群,正在由溫飽型生活向高質量生活轉變,巨大的消費服務市場“蛋糕”,對有意投資中國的人來說頗具吸引力;二是中國的企業規模、結構和技術水平正在加速優化升級。每年中國企業躋身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排序、總利潤、總資產等指標表現突出。中國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技術不斷升級;三是中國資本市場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股市的市值和債券市場的規模在世界名列前茅。中國待上市企業數量巨大,上市資源充沛,上市公司的結構正加速優化,特別是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等新經濟企業發展潛力巨大;四是從長期看,中國股市、債市的收益率在全世界投資收益排名依然可觀,中國金融投資的收益率遠高于部分成熟市場。
京東金融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從過去1個月內對歐洲16座城市的50多家大型跨國企業的企業家調研情況看,近期海外跨國企業對中國業務布局加速,說明跨國企業普遍看好中國巨大、快速增長的市場。從投資風格看,海外投資者遠沒有部分國內投資者悲觀,他們認為,過去中國依靠舊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去杠桿、去產能等政策雖然短期內對經濟有影響,但從中長期看,降低債務會使得中國經濟運行穩健。
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增活力”
今年以來,多個監管部門先后表態維持資本市場穩定,加大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力度。7月初,新一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并召開會議,由多部門組成的金融協調機構將致力于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穩定,對于提振A股信心大有裨益;7月8日,中國證監會宣布外國投資者參與A股交易范圍進一步放開;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對現行QFII、RQFII的相關外匯管理政策進行調整,取消相關資金匯出比例的限制;8月9日,證監會表示要積極支持A股納入富時羅素國際指數,提升A股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比重,爭取年內推出滬倫通;全球對沖基金巨頭橋水基金、貝萊德基金等13家外資私募基金已在中國備案登記,其中有8家已發行私募產品。
沈建光表示,這些舉措增加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吸引力。監管部門加快金融改革開放,既是緩釋外部壓力的訴求,也是內部自身發展的需要。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對外商、外資的吸引力提升,包括特斯拉、寶馬等一批國際大型項目落戶中國,外資流入A股也是水到渠成。
諾亞財富首席研究官夏春認為,過去受限于市場開放程度,外資不太敢投資A股,或者投資A股的渠道相對有限。隨著A股加速國際化,外資投資A股的渠道增多。A股占全球股市的比重與中國GDP占全球GDP的比重將更加趨向合理,A股占全球股市市值的比重將越來越高,外資流入有望提速。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我國資本市場不斷開放,表明了政府對金融市場充滿信心。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和開放有利于提高中國資本市場的吸引力,也有利于平衡對外關系,促進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A股投資預期穩定
“目前A股市盈率、風險性等方面處于相對較低的區域,在此情況下外資加速投資A股是明智之舉。”夏春說。
從估值看,根據前海開源基金公司測算,目前上證指數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為12倍,深證成指為20倍,創業板市盈率為39倍。上證綜指的估值12倍已大幅低于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24倍,也低于部分新興市場的市盈率水平。從代表投資價值的市凈率指標看,目前A股的市凈率已跌至1.73倍,接近歷史上較低的市凈率水平。
夏春表示,從外資自身因素看,外資結構以機構投資者、長期價值投資者為主,與部分國內投資者追捧題材股有異。美國股市目前已連續9年上漲,積累了大批獲利盤,外資具備從美股退出的動機。環顧全球新興市場,目前中國A股的低估值具備較大吸引力。中國經濟基本面穩中向好,外資看好中國經濟和企業的發展前景,選擇A股順理成章。
外資流入A股可能有何影響?沈建光表示,“海外機構投資者基于基本面研究做出投資決策,比較有前瞻性,伴隨著A股投資預期穩定,股指大概率會有所回暖。展望未來,國內資本市場能否提振,決定權不在外資手中,主要取決于未來風險能否得到有效管控。當前綜合內外因素,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最好的應對,如穩定預期,通過加強政策協調確保經濟不會失速。同時,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加快財稅改革與國企改革,將外部壓力變為自身發展的動力,相信中國經濟受到的沖擊會非常有限,市場信心也會重新修復”。(記者 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