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只獲批,另有掉隊若干
首批14只養老目標基金,今日正式獲批,他們分別來---
北京,5個名額,華夏基金、工銀瑞信、銀華基金、泰達宏利、嘉實基金;
上海,4個名額,富國基金、中歐基金、中銀基金、萬家基金;
深圳,3個名額,南方基金、博時基金、鵬華基金;
廣州,2個名額,廣發基金、易方達。
根據證監會的基金募集申請進度表,(4月11日接受材料、4月17日受理、5月11日第一次意見反饋)同一批申報并獲得證監會第一次意見反饋的基金公司共有20家。換言之,有4家公司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趕上第一批名單。
亦有基金人士表示,原本有15家,其中某家不符監管要求而被T掉了。
2,封閉期1年3年和5年
所謂養老目標基金,是指以追求養老資產的長期增值為目的,鼓勵投資人長期持有,采用成熟的資產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資組合波動風險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根據證監會今年3月份發布的《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主要采取目標日期和目標風險兩種策略。
其中,廣發穩健養老FOF等5只基金采用目標風險策略,華夏養老目標日期2040(FOF)等9只基金采用目標日期策略。
前者的核心是穩健,即在控制下行風險的基礎上,追求資產的長期文件增值;后者以退休日期為目標,根據不同的生命階段風險承受能力調整投資配置,隨著退休期的來臨而逐漸降低權益投資比重。
此外,這些基金的封閉期限主要分為1年、3年和5五年。
3,公募新起點???
養老目標基金會成為公募基金發展的新起點嗎?
回顧公募最近十多年的發展歷程,2005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公眾第一次大范圍的了解了公募基金,借助這輪牛市,公募的權益規模突飛猛進,達到3萬億;
2013年,互聯網作為流量的入口,并且全方位的提高效率(贖回效率,支付效率,從而現金替代),使得貨幣基金的規模達到了如今的7萬多億。
養老目標基金顯然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市場,也是決定公募基金行業格局的市場。
相比過去,養老目標基金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的投資都有一個清晰的錨,目標風險策略的核心是控制風險前提下追求穩健收益;目標日期則是根據退休時間來產時間的規劃資產配置,即在投資的過程中,原則路徑比收益更重要。
另一個特點則是,所有的基金都有封閉期,長短不一,至少一年。資金的穩定,便于基金經理追求更理性的投資。
至于監管層的政策鼓勵,就更不用說了...
相比之下,眼下的公募基金似乎缺乏一個長期的目標,造成了大部分權益基金去爭奪市場的排名,最終,大部分基金雖然名字不同,但是本質卻一樣,即可以全市場投資的基金,同質化嚴重。
或者說,眼下權益基金的錨,就是每一年的相對收益。沒有長期目標,也沒有長期資金,所以能不難嘛?
4,廝殺開始!
正因為看到這個巨大的市場,各大公司才紛紛傾力而出。
2014年,廣發基金成立資產配置小組,開始成體系地開展FOF研究工作,并陸續從全球引進資產配置領域的頂尖人才。
其中,領軍人物金亞曾就職于富達基金,擁有11年全球資產配置經驗,對基金管理、資產配置研究和戰略產品設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曾參與管理規模約2000億美元的養老目標日期基金組合和規模近200億美元的養老目標風險基金組合。資產配置總監王頌已有20年從業經驗,曾在平安資產基金投資部管理10年基金組合,且每年業績回報均超越基準4-5個百分點。
在基金經理陣營中,有擅長動態資產配置的尹海影、熟諳權益固收商品等大類資產配置的朱坤、來自保險資管并擁有FOF實戰經驗的陸靖昶等3位實力干將,均有7年以上從業經驗。
華夏基金為了進一步提高養老金投資管理能力,在打造投研團隊的同時,還和海外資管機構磐安資產管理公司、羅素投資、荷蘭NNIP等進行深度合作、將海外經驗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