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日電 (記者喬雪峰)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借助改革東風,交通運輸事業突飛猛進,尤其是公路建設,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堅強領導下,公路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滴水穿石、久久為功,開拓創新、敢為人先,譜寫了濃墨重彩的交通運輸華章。1978年,我國公路通車總里程89萬公里,1988年,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到2012年年底,全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9.62萬公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路發展更加輝煌。全國公路總里程增加了53萬公里,高速公路增加了4萬公里,全國通公路鄉(鎮)達99.99%,通公路建制村達99.98%。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477.35萬公里,高速公路以13.65萬公里的通車里程穩居世界之首。
40年公路發展成績足夠耀眼,但我國公路交通建設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在當前經濟轉型升級、交通運輸結構調整、質量安全要求更高、交通要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大背景下,公路工程建設和質量要求不能只停留在現在的水平上,需要進一步強化質量意識、深化質量內涵,助力推動交通運輸行業高質量發展。
7月30日至31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公路建設高峰論壇上,湖南吉茶高速公路矮寨特大懸索橋、青島膠州灣大橋、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云南大麗高速公路、合肥市環巢湖公路等22個項目,榮獲2016—2017年度李春獎。此外,還有50名公路行業從業人員獲得2017年度全國公路科技領軍企業及創新英才獎。
1400多年以前,我國隋朝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了趙州橋,歷經風雨,至今仍巍然屹立在燕趙大地。它如同一座豐碑,充分體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對工程質量的要求與實踐,向世人昭示了工匠精神的偉大,同時激勵著一代代工程建造者追求完美、塑造卓越。
以李春命名的公路交通優質工程獎,就是為了讓李春的故事以及李春身上所秉持的工匠精神能夠得到時代傳承,塑造我們公路建設行業新的品質豐碑。
據悉,李春獎由交通部于1997年設立的公路工程“三優”獎(優秀勘察、優秀設計、優質工程)演變而來,2010年經國務院批復保留,是我國公路建設最高質量獎,是我國公路建設者的最高榮譽,為交通建設行業工程質量健康發展塑造了標桿楷模,得到了交通運輸部充分肯定。
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周紀昌表示,李春獎不僅是是對廣大建設者用汗水和智慧創造一個個精品工程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譽,也是廣大建設者推動建設行業不斷向好的事業追求,更是使我們廣大建設者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的保證與服務。
李春獎同魯班獎、詹天佑獎和茅以升獎一樣,均是對行業優質工程的一種肯定,起到榜樣和示范性作用,激勵行業中的所有工程建設向優質工程看齊。
除了參評標準更加嚴格之外,李春獎特別突出了對建設單位和人員的表彰。包括項目竣工驗收合同段工程質量鑒定得分前5名的施工單位以及總監理單位,主要參建單位的項目經理、總工,監理單位的總監、副總監被列入表彰人員范圍,以此增強獲獎單位和人員榮譽感和使命感,為行業樹立工匠精神的標桿和楷模。
此外,獲得李春獎的施工單位還將作為從業單位良好行為信息錄入到“全國公路建設市場信用信息管理系統”,獲獎人員未來也將列入信用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