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務院食品安全辦主辦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在京啟動。在7月18日召開的第三屆“互聯網+食品安全”論壇上,與會者共同探討如何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提高監管效能、保障消費者“吃得放心”,其中新零售為代表的“線上+線下”協同治理模式,為數字時代的食品安全筑起新的保護墻。
國務院食安辦副主任、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孫梅君表示,“互聯網+”食品新業態蓬勃發展,線上線下融合打通,重構了生產經營模式,讓原料的供應商更優,產品的價格更低,品質品牌更好,食品更加安全可靠。與此同時,食品安全監管也應順勢而為,進行線上線下聯動的監管方式革命,這對保障好“互聯網+”時代的食品安全尤其重要。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經營監管司司長馬純良指出,互聯網食品每年的銷售額近十萬億元,加強互聯網食品安全監管是民生要事。要發揮監管部門、輿論和社會的作用,形成共享共治合力。
阿里巴巴政府事務負責人邢悅介紹了新零售時代,阿里巴巴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線上技術優勢,賦能線下生態,協助政府創新食品安全的社會治理方式;通過數據共享、全程留痕、實時追溯、線上線下結合等舉措,努力實現平臺銷售食品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溯源和平臺治理方式,助力食品安全監管效能提升。
阿里巴巴新零售業態致力于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近年來,阿里巴巴與行政執法機構成立“云劍聯盟”,推送食藥類刑事案件線索114起,案值超1.5億元;天貓攜手六大國字頭機構推進國民營養計劃,以大數據引導品牌生產低鹽少糖健康食品;口碑發起“無地溝油”行動,目前已有6萬多家餐廳響應;盒馬鮮生與地方企業合作,發動1000多戶貧困戶散養“石門土雞”,戶均收入達2至3萬元;餓了么開展“明廚亮灶”行動,每天觸達用戶逾百萬;推出“藍色星球計劃”,累計產生無需餐具訂單超過3000萬份。(王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