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對談。
中新網7月18日電 近日,雨果獎得主、荷蘭幻想小說家托馬斯•奧爾德•赫維爾特來到北京,與科幻作家韓松進行了一場關于中外歷史、“風土”和幻想小說的對談。
據悉,托馬斯的新書《雷沙革村的讀墨人》即將在中國出版,這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該書包含三篇雨果獎入圍作品和四篇未發表荷蘭語新作。其中,《那天,天地翻了個個兒》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短中篇”。《雷沙革村的讀墨人》獲世界奇幻獎提名。這些故事拓展了科幻的外沿,把童話寫入現實,既有充滿少年氣息的冒險,也有托馬斯招牌式的驚悚。
托馬斯雖然是第一次來到中國,但中國的幻想小說讀者對他并不陌生。2014年,他在豆瓣閱讀首次授權發布了翻譯版《那天,天地翻了個個兒》,次年,這部小說斬獲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與劉慈欣同榜,成為繼劉慈欣之后第二位以翻譯作品(原作為荷蘭語)獲得該獎的作家。
托馬斯在活動上以自嘲而又充滿感激的口吻講述了自己成為一名作家的經歷。他在十幾歲時讀到了斯蒂芬•金的書,便暗下決心,長大后也要成為這樣的作家。他在讀高中時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他說:“當時在家鄉舉辦了一場小型發布會,來了一百多人,我看到這個場景覺得太酷了,決定以后一定要繼續做這件事情。后來我又去另一個城市做了一次推廣,那次活動只來了三個人,我一瞬間跌入現實。”
后來,托馬斯就潛心提升寫作技巧,以寫短篇為主。“寫短篇就像寫詩一樣,每個字都非常關鍵。大家知道有很多很著名作家盡管寫長篇小說,但是他們的短篇作品也非常好看,史帝芬•金便是如此,在我看來短篇真的可以體現一個人的水平。”他說。
托馬斯還介紹了自己即將出版的短篇小說集中的作品。提到獲得雨果獎的短篇《那天,天地翻了個個兒》時,他說:“男主角在跟女朋友分手之后心理上受到了重創,在他看來,世界完全翻過來了,在天上的東西變成了在地上,在地上的東西變成了在天上。他把自己的家里的金魚還給前女友的過程非常特殊,可能在這個故事當中科幻的因素吸引了雨果獎組委會評委,但在我看來,它也是一個愛情故事。”
另一個短篇作品《無影男孩》則講述了一個有特殊基因的高中男生的故事。托馬斯講述:“因為男孩的基因和別人不一樣,光能夠穿透他的身體,所以他沒有影子投在地上。后來他交了一個朋友,這個朋友是玻璃做成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從玻璃男孩的身體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當一個沒有影子的男生,和一個玻璃男生彼此聯系在一起,產生的故事多么奇妙。后來這個故事也入圍了雨果獎。”
韓松則談到了他讀《歡迎來到黑泉鎮》時的感受:“我是寫過鬼故事的人,但我被嚇住了。結尾非常震撼。看到最后發現它是一個有非常多的政治、社會、文化的含義,是一個帶有批判性的小說。這對我沖擊很大,我覺得我應該寫這么一本書才對,不應該再寫科幻小說的,這是真實的想法。”
談到中西文化差異,韓松分享了他的作品《再生磚》翻譯成英文出版的經歷,他說:“翻譯版本要跟人家講清楚,復雜的是中國人對死去親人的一種感覺、認知,我不知道他們會如何理解。”而托馬斯對這個問題表示樂觀,他說:“人類有很多共通的東西,比如都害怕黑暗害怕未知,這是我的書能嚇到并打動全世界讀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