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消息,國外媒體IBTimes撰文回顧了英特爾創立至今50年的重要歷程,文中談到了在前CEO安迪·格羅夫領導下英特爾的成功轉型、《摩爾定律》的巨大影響、與iPhone擦肩而過的重大失誤以及當前英特爾對無人車技術的豪賭。
“我比安迪·格羅夫(Andy Grove)高30公分。但每當和他在一起時,我都覺得他是個巨人。”
英特爾前CEO安迪·格羅夫于2017年去世。這是當時克萊頓·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對他的描述??死锼闺莿撛炝?ldquo;顛覆性技術”一詞的暢銷書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他表示,他最懷念格羅夫的地方是,他能夠理解復雜組織的運作方式,并深諳如何讓英特爾從中受益。
英特爾成立于1968年7月18日。正是格羅夫的這種能力讓他在20世紀80年代成功地轉變了公司的發展方向。英特爾的業務從大型計算機的存儲芯片轉向了微處理器。
后來英特爾與IBM達成協議把英特爾處理器預裝在IBM的所有個人計算機中。在此協議的推動下,英特爾的技術開始步入硅谷。Intel inside和Jingle音效成為現代最令人難忘的廣告標語之一。
英特爾一直占據著這一行業的主導地位,如今已過了半個世紀,世界上仍沒有公司能夠超越英特爾生產出更好、更快的微處理器。這是一個創造奇跡的行業,而英特爾處于這個行業的頂峰。人們往往認為認為創新具有不確定性,特別是在創新十分依賴科學家推動的行業中。然而,英特爾的發展卻一點也不含糊,它像鐘表一樣持續推出處理器的更新。
1965年,當時還未成為英特爾聯合創始人的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對計算性能的指數式增長做出了大膽的預測:蝕刻到計算機微處理器上的微芯片晶體管的數量將每兩年翻一番,計算性能也將隨之提升。此后,英特爾讓這個似乎不太可能的預測成為現實,使摩爾定律延續了數十年。
摩爾定律究竟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如今一部iPhone的計算性能比1969年NASA阿波羅登月任務的整艘太空船要高許多倍。如果沒有摩爾定律,谷歌、Facebook、Uber和Airbnb或許就不會存在,硅谷可能只是個普通的地方。?
重大失誤:與iPhone擦肩而過
2005年英特爾贏得蘋果的Mac業務之后,史蒂夫·喬布斯很快提出讓英特爾為蘋果智能手機設計一款芯片。英特爾當然希望主導這個新興領域,但喬布斯的報價低于預測成本,而且當時英特爾誤判了iPhone市場的規模,因此并未接受喬布斯的報價。
蘋果別無選擇,只能通過ARM公司的授權技術來打造自主芯片組。谷歌在不久以后推出了免費操作系統Android,而三星、華為和HTC都采用了這一系統。高通、英偉達和德州儀器都獲得ARM的授權技術,成為手機制造商在節能低成本計算設備上的首選供應商。
這些來自美國的競爭對手擁有各自的所長。高通專注于手機,英偉達專注于視頻游戲顯卡。它們都將生產外包給亞洲的第三方制造商。但英特爾微處理器的售價約為100美元,而基于ARM的芯片售價約為10美元,有些芯片甚至還不到1美元。這就是全球逾95%的智能手機均采用ARM芯片的原因。
換言之,在智能手機上,英特爾競爭不過那些資源比它少得多的對手。格羅夫曾邀請克里斯滕森前往加州圣克拉拉的英特爾總部解釋他的顛覆理論?;叵肫饋?,這件事仿佛是莫大的諷刺。格羅夫后來把這次會面歸功為英特爾決定在1998年推出賽揚芯片的主要原因。賽揚是一款針對低端個人電腦的廉價產品,推出后在一年內占據了35%的市場份額。
新一波淘金熱
目前的最大問題是,在無人駕駛汽車上,英特爾是否正重蹈過去在iPhone上犯的錯誤。去年3月,它以153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的數字視覺技術公司Mobileye。在這個具有巨大潛力的行業中,英特爾這次下了大注: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車輛成為車輪上的計算機,將需要越來越多的微芯片,英特爾希望能在這一領域占據主導地位。
過去50年英特爾所做的一切都是針對高端的通用芯片組。公司設計和制造處理器使用了集成模型,這意味著在研究、設計以及制造方面需承擔大量的固定成本。
彌補這些成本的唯一方式是以高利潤銷售大量設備。結果導致英特爾雖癡迷于技術進步,但卻受限于嚴格的商業模式。英特爾內部似乎潛藏著一只胃口很大的怪物。
但是,如果自動駕駛技術實際上并不需要英特爾所預期的計算性能,會怎樣?這恰恰是華為的猜測。華為的一名高管曾透露,深圳的大部分基礎設施將數字化,而華為將通過5G網絡使之飽和,進而高效解決計算機的速度和延遲問題。
這意味著汽車的大部分計算性能其實可以轉移到城市基礎設施上。這是一個激進的展望,但顯然是一個可行的選擇。這意味著,寶馬或豐田汽車不需要那么多的高端芯片組。
克里斯滕森認為,成功的公司最終失敗,不是因為過于自大、不愿變革。柯達、寶麗來等最終沒落的公司都深諳變革的重要性。
但對于這些公司,商業模式和現有股東的需求形成了一種很棘手的關系,即使是最有膽量的高管也無法應對。格羅夫曾經說過,“唯有偏執狂才能存活下來”。也許他是對的。(惜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