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火力發電網訊: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成立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這年7月12日,中國石化總公司成立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從此,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即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的前身,以下簡稱中石化)正式宣告成立;至今,正好35年。
中石化誕生的時代,是油氣行業發展的高潮時期,不管是上游的勘探開發、中游的煉化生產,還是下游的油品銷售,都處在快速的上升期,可以說是石化行業的黃金年代。
縱觀中石化35年的發展歷程,是一部中國石化人的創業史,也是一個石化時代發展的縮影。如今站在世界石化行業金字塔尖的中石化,在穩固石化傳統優勢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開拓進取,銳意變革。
誕生于石化時代的中石化,如何獲得今天的成就?在后石化時代,中石化又將譜寫怎樣的新篇章?
從1983年中國石化總公司成立,到2018年,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已走過了35年的發展之路。從國之重器到民生必需,從傳統行業到新興領域,都活躍著中石化的身影。
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石化以2675.1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列第3位,比上一年提高1位。這是中國石化自1999年首次排名73位以來第19次進入世界500強排名,亦是連續七年高居世界500強企業前五名。
以“中國石油化工行業領軍者”來定位中石化毫不為過。然而,透過其輝煌的成績,我們也需看到中石化不斷完善業務短板,拉近甚至超越全球頂尖水平的不懈努力。
「 35年的蛻變 」
我國石化工業起步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但陷于管理分散、技術落后的沼澤中難以脫身,與發達國家相比更是存在差距。
1978年中國原油產量達到1億噸以后,由于經濟管理體制的條塊分割,資源無法有效利用,浪費很大,每千美元GDP的油耗,不僅高于美國、日本,比鄰國印度也要高。建立國家石油化工體系迫在眉睫。
為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財政收入,改善國家經濟狀況,并作為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翻兩番”的重大舉措之一,1983年黨中央、國務院“經過充分論證,下了最大決心”,決定成立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大型經濟實體——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
石化總公司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擴建和新建了一批煉油裝置,啟動并建成了一批乙烯、化纖、化肥工程,推進了油、化、纖、肥一體化發展,逐步建立起門類齊全、品種配套、技術先進、具有相當規模的現代石化工業體系。
1983年到1997年,是石化總公司飛速發展的時期,也是我國石化工業快速發展的十五年。原油加工量從0.75億噸提高到1.25億噸,增長66.7%,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世界排名從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乙烯產量從55.6萬噸提高到280萬噸,增長超過4倍,乙烯生產能力的世界排名上升到第四位。
1998年石油石化兩大集團重組,石化總公司變更為中國石化集團。從那時到2013年的15年,是中石化經歷了重組、改制和跨越的十五年,也是其走向市場化、國際化的十五年。原油產量從3532萬噸上升到6949萬噸、增長96.8%;天然氣產量從23億立方米上升到202億立方米、增長7.8倍;原油加工量從8060萬噸上升到22309萬噸、增長1.8倍;乙烯產量從227萬噸上升到954萬噸、增長3.2倍;成品油境內經營量從4176萬噸上升到15891萬噸、增長2.8倍。
到如今,中石化的規模更加龐大,一系列數據顯示了其實力:2017年,中石化油氣產量約4.46億桶油當量,同比增長3.37%;原油產量約2.936億桶;天然氣產量達9125億立方英尺,同比增加19.11%。原油加工量約2.385億噸,汽油產量5703萬噸,柴油產量6676萬噸,煤油產量2688萬噸,乙烯產量達1161萬噸。此外,公司境內成品油總經銷量約1.778億噸,同比增加2.93%。
35歲的中石化,從最初的新組建公司已成長為行業領軍者,具備了相對成熟的國際競爭力。全國政協原副主席、第一任中國石化總公司總經理陳錦華在《國事憶述》中講到:“中國的國有企業,特別是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可以改革,可以發展,可以不斷做強做大。”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一帶一路能源貿易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接受《能源》雜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如何實現“做強做優”是中石化接下來要思考的重要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