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轉眼過去了一半,上證指數回落到2800點附近,有投資者表示2018年其實是比誰虧得少,而不是誰賺得多。
雖說如此,但是市場上依然有相對比較確定的機會——最新的半年度數據顯示,在2018上半年業績排名中,位列前十的基金多數為醫藥主題基金。也就是說,如果在今年上半年,可以抓住這波“吃藥”行情,其實還是可以有不錯收獲的。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卻從最新的規模數據統計中發現,盡管醫藥走出了比較驚艷的行情,但是醫藥主題基金的規模卻不升反降。看到這樣的數據,作為投資者或許也只能感嘆一聲:“我不是藥神”。
醫藥基金規模不升反降
財匯大數據終端的統計結果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在基金名稱中帶有“醫”這個關鍵詞的基金為72只,累計總份額約為533億份。其中,份額規模超過20億份的有6只,規模最大的為匯添富醫療服務混合,基金份額約為88.46億份。
而如果回顧2017年底,帶有“醫”這個關鍵詞的基金為67只,累計總份額約為562億份。也就是說,這半年時間里,市場上醫藥主題基金新增了5只,但總份額卻下降了近30億份。
再具體從基金來看,2017年底時,規模排名前兩位的醫藥主題基金為匯添富醫療服務混合、嘉實醫藥健康股票,份額規模分別為138.69億份和39.64億份。但這2只基金在剛剛過去的6月,規模分別為88.46億份和19.95億份,降幅分別約50億份和20億份(掃描文末二維碼,即可查看2018上半年規模前十的醫藥主題基金詳情)。
除此之外,還有多只醫藥主題基金在這半年也出現了規模的下降。當然,有降也有升,比如富國精準醫療、安信消費醫藥股票、中歐醫療健康混合等均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規模上漲。
規模下降或有三大原因
那么,在2018上半年醫藥行情相對火爆的情況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醫藥主題基金這半年還出現了規模下降呢?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原因或許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中證醫藥指數和中證醫療指數上半年分別上漲7.16%和13.61%,但不少醫藥主題基金的表現并沒有明顯優于指數回報,收益出現兩極分化。比如規模降幅比較明顯的嘉實醫藥健康股票,今年上半年雖然錄得7.58%的收益,但和醫藥指數漲幅相比,表現則較為一般;再比如寶盈醫療健康滬港深股票,該基金今年上半年僅錄得下跌,這顯然很難獲得投資者的認可。
其次,在6月份時,醫藥股行情又出現過一輪較大幅度的回調,不少投資者則選擇了“落袋為安”。正如一位投資者向記者表示的,“最早買的一部分醫藥基金,去年以來已經累計獲得了超50%的收益,所以在醫藥行情出現較大幅度回調的時候,就先選擇贖回一部分了。”
再次,一些上半年漲幅居前的醫藥基金,雖然規模出現了明顯的擴張,但是有部分基金也在有意地控制規模。比如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其在今年5月份曾公告調整了代銷渠道交易限額,“單日單個基金賬戶對任一基金份額類別(A類:003095,C類:003096)的單筆或多筆累計申購、轉換轉入、定期定額投資的金額超過500元(不含),公司有權拒絕。”
上述因素的疊加,使得2018上半年“吃藥”行情看似紅紅火火,但實際上并沒有太多的基金投資者享受到這輪醫藥行情所帶來的收益。值得一提的是,從5月底公募基金行業的整體數據來看,貨幣基金規模持續攀升,這也從另一面反映出了更多的基金投資者在選擇更為保守的投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