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國內信用債頻繁發生違約的背景下,大幅增長的企業外債也引來了國家有關部門的注意。
5月1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消息稱,由于近期部分企業發行外債未按照2044號文有關規定履行事前備案登記手續,發改委外資司已經對8家企業及有關承銷商、律所等中介機構進行了工作約談。今后工作中,對發行外債不履行事前備案登記手續或存在其他違規行為的相關企業和有關中介機構,將加大問責力度,視嚴重程度納入相關領域黑名單和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及時公開通報,并限制相關責任主體新申請或參與外債備案登記工作。
就在昨日,發改委和財政部剛剛發布通知,要求嚴格防范外債風險和地方債務風險。
穆迪副董事總經理鐘汶權預計,中國高收益債券發行人將成為今年境外美元債市場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主要原因是國內融資困難,盡管美元債發行利率上升,但基于融資的需要,企業愿意付出高收益。”他對界面新聞表示。
高收益債券是指信用等級較低的企業發行的債券。來自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資機構外債發行量達800億美元,而2017年全年的總發行金額是2300億美元。2018年前兩個月,高收益債券發行在總發行規模中的占比升至38%,高于2017年同期的29%。
鐘汶權指出,中國對表外融資的持續監管,導致金融機構流動性緊張,進而造成境內債券市場流動性下降、收益率上升,加大了再融資難度,實力較弱又有大規模再融資需求的企業不得不轉戰境外美元債市場。
鐘汶權說,這其中不少是民營企業。由于這類企業財務靈活性較低,境內銀行貸款渠道有限,加上影子銀行融資渠道監管趨嚴,即使實力較弱的發行人愿意在境內市場支付更高的利息,其獲得資金的難度也已經大于過去幾年。因此,他們對能否獲得資金的關注程度高于資金成本。
不過,就當前來看,這部分企業海外債券發行狀況也不是十分順暢。“由于供應量大增,而且美元國債收益率上升,投資者比較挑剔,好幾個較低評級(B2或以下)都應購不足,甚至取消發行。”鐘汶權說。
來自穆迪的統計顯示,境內企業債券發行量已經從2016年8.7萬億元的頂峰下降至2017年的5.9萬億元,同比下降32%。穆迪預計未來12個月下降趨勢會持續。與此同時,今明兩年分別有3.7萬億元和3.0萬億元境內企業債券需要清償或再融資。如果投資者行使回售權提前贖回債券,那今明兩年需清償或再融資的企業債券金額可能還會各自增加1萬億元。
發改委通知要求,擬舉借中長期外債企業(含金融機構)要實現實體化運營,依法合規開展市場化融資,充分論證發行外債的必要性、可行性、經濟性和財務可持續性,同時依托自身資信狀況制定外債本息償付計劃,落實償債保障措施。擬舉借中長期外債企業要建立健全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管理決策機制和財務管理制度。
發改委還要求,申報企業擁有的資產應當質量優良、權屬清晰;規范信息披露;要統籌考慮匯率、利率、幣種及企業資產負債結構等因素,靈活運用貨幣互換、利率互換、遠期外匯買賣、期權、掉期等金融產品,穩妥選擇融資工具,合理持有外匯頭寸,密切關注匯率變動,有效防控外債風險。
作者:陳鵬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