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財經研究員 趙春燕
強者恒強,馬太效應在競爭激烈的房地產行業里愈發明顯。《2018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百強企業市場份額快速上升至47.7%,較上年提高7.9個百分點,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這或許意味著一個殘酷的法則:在這個強者如林的市場中,前進緩慢便意味著淘汰。
珠海華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發股份”)的董事長李光寧便深諳此道,自其2012年上任以來,便將這家四平八穩的企業帶上快速車道。李光寧上任不足6年,該公司總資產就擴張了5.2倍。
規模快速發展的同時,華發股份(600325.SH)的凈負債率和短期償債壓力、財務風險也明顯上升。在標點財經研究院攜手《投資時報》推出的《中國房企缺錢報告·2018》中,該公司2017年凈負債率為263.19%,在19家千億資產A股上市房企中排名第三位;短期負債與貨幣資金的比值為1.74倍,在樣本中同樣排名第三。
規模擴張迅速
華發股份成立于1992年8月,其前身始創于1980年,1994年該公司取得國家一級房地產開發資質,2004年在上交所上市。在上市的初始幾年里,華發股份走得四平八穩。截至2010年末,其資產總額首次突破200億元。
變化發生在2012年。“70后”的華發集團董事、總經理李光寧,接替袁小波出任該集團董事長及法人代表。2013年底,李光寧召開改革創新戰略規劃工作會議,提出未來五年的總體戰略目標,即至2018年,集團總資產達到1500億元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00億元,凈資產達到600億至800億元。集團綜合實力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并位居較佳排位。
此后華發股份的規模擴張速度異常激進。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其總資產為1396.83億元,是2012年底資產規模的4.82倍,離2018年1500億元的目標僅一步之遙。甚至在2013、2014這兩年,該公司的總資產增速均超過50%。
據克而瑞數據顯示,2016年該公司銷售金額突破300億元,同比增長168.6%,行業排名來到第34位。
長期保持高增長并不是一件易事。由于市場調控不斷緊縮,加之其布局城市過于集中在珠海、武漢、上海、廣州等一、二線城市,2017年華發股份銷售業績明顯下滑,銷售金額為310.17億元,較2016年下降13.18%;銷售面積達133.76萬平方米,同比下滑20.23%,2017年該公司的行業銷售排名已退至第58。
杠桿率高企
激進擴張的代價之一便是杠桿率高企。截至2017年12月31日,華發股份凈負債率高達263.19%,在19家千億規模A股上市房企中排名第三位。
此外,其負債規模擴張幅度亦高于資產擴張幅度。2017年末,該公司負債合計達1157.67億元,是2012年底負債規模的5.73倍,而其資產規模較2012年末的擴張幅度僅為4.82倍。
一方面債臺高筑,另一方面,華發股份的現金儲備也捉襟見肘。2017年度財務報告顯示,其短期借款為90.36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104.59億元,二者之和為194.95億元。而其貨幣資金僅為111.93億元,短期負債與貨幣資金的比值為1.74倍,這表明該公司面臨較大的短期償債壓力。
既要維持擴張速度,又要償還債務,華發股份的資金運營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在此狀況下,公司不得不頻繁融資以補充“血液”。公告顯示,截至2018年4月底,華發股份累計新增借款約138.29億元,占2017年凈資產239.16億元的比重為57.82%。其中銀行借款新增約28.06億元,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等融資工具新增約25.65億元,委托貸款、融資租賃等減少約2.80億元,其他借款(保險債權計劃、信托貸款等)新增約87.3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