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蟲創意
證券行業對外開放雙向并舉,一方面允許外資控股合資券商,另一方面多家本土券商獲批試點跨境業務。
5月4日,招商證券、中信證券分別公告稱,經中國證監會批準,獲準試點開展跨境業務,業務規模不超過公司凈資本的20%。至此,獲準跨境業務試點資格的券商增至7家。
與此同時,瑞銀證券申請變更實控人獲證監會受理,或將成為首家外資控股的合資券商。另外,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有望緊隨其后。
券商加快“走出去”
截至目前,已有7家券商獲得跨境業務試點資格,且有6家是今年獲批的。其中,廣發、中金、中信、招商證券更是在近日集中獲批。
有業內專家評價,這是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鼓勵券商走出去的實質性舉措。
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認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從防范風險角度,監管明確規定券商開展跨境業務試點規模不得超過公司凈資本的20%。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指出,由于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廣發證券等凈資本規模較大,即使受到20%的限制,未來券商跨境潛在業務規模仍超千億元。一方面利好券商自營業務,另一方面通過跨境業務,還能增強券商資管的主動管理能力。
其實,近年來,海外業務已經成為券商利潤增長點,也是各大券商爭相拓展和搶占的戰略新高地。
龍頭券商更是先行一步,并且取得不俗成績。根據上市券商2017年年報,海通證券去年實現海外業務收入48.73億元,同比增長23.26%,占總收入比例高達17%;中信證券2017年境外業務收入最高,為56.2億元。
另外,金融雙向對外開放已經勢不可擋,在券商積極走出去的同時,引進外資、放寬外資準入限制也成為金融開放的重要體現。
“引進來”彰顯自信
今年3月9日,證監會修訂《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下稱《外資辦法》)開始公開征求意見。4 月 28 日,中國證監會官方網站正式公布經國務院批準的《外資辦法》。
“五一”小長假后首個工作日,證監會官網顯示,瑞銀證券股權變更申請已獲證監會受理,接收材料及獲受理日期均為5月2日。瑞士銀行成為首家在中國內地申請控股證券公司的外資機構。
對于瑞銀證券的股權變更,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玉琴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說明金融開放這項政策已經落地了,后續應該會有更多的外資券商跟進。”
另外,2017年初,據外媒報道,摩根士丹利和瑞士銀行都在計劃提高對中國證券合資公司的持股比例。因此,有市場人士猜測,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將可能成為繼瑞銀證券之后,第二家申請外資控股的合資券商。只是,這一說法還未得到相關方面的證實。
另據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透露,在《外資辦法》征求意見過程中,歐洲、亞洲等地的多家大型金融機構向證監會了解、征詢有關公司設立和股權變更的相關信息,并多次表示正在積極準備相關材料,擬提交相關申請。
在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此次《外資辦法》的發布意義重大,也超出了市場預期,有助于提高外資機構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水平。
市場化競爭加劇
那么,《外資辦法》將如何改變合資券商的生存狀態,對國內證券行業競爭格局將產生什么影響?
中國證券業協會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共有131家證券公司。記者梳理統計,其中合資證券公司有11家,包括中金公司、瑞銀證券、高盛高華、中德證券、瑞信方正、摩根士丹利華鑫、東方花旗、華箐證券、申港證券、東亞前海、匯豐前海。
另外,據中國證監會網站披露,截至目前,還有 18 家擬設立合資證券公司正在排隊等待審查。
據了解,由于業務單一、缺乏控制權、難以充分發揮境外股東的專業優勢等因素,導致合資證券公司業務規模難以做大,在國內證券行業的排名相對靠后。
對此,中原證券發布研報認為,《外資辦法》實施后,有望改善目前已設立合資證券公司業務牌照單一的現狀;目前待審批的 18 家合資證券公司設立方案面臨重新評估;對于國內證券行業競爭格局的短期影響相當有限。相比較而言,更有可能加劇國內證券行業的并購重組,尤其是增加針對個別上市內資證券公司的并購重組機會。
首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一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合資券商的優勢主要在投行和研究兩方面,外資申請控股之后,更有利于發揮其在這兩方面的優勢。瑞銀證券在外資券商中是屬于發展較好的,因此在允許外資控股之后,第一時間進行了申請。對于內資券商而言,未來在投行和研究方面的競爭壓力會更大,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所以,也有言論認為,“除了在控股權上開放外,更重要的是在一些券商業務上也進行放開。這些業務主要是一些跟國際合作有關的業務。對于外資控股的證券公司來說,開展相關的國際業務會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而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呂隨啟看來,對外資投資證券公司“松綁”要從兩方面來看,其中可能對國內券商機構造成一定的沖擊,但在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市場化競爭,有利于國內券商機構的競爭意識得到實質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