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4月19日電 19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在回答外部貨幣政策因素對中國跨境資金流動有哪些影響提問時表示,未來如果全球經濟持續復蘇,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將是必然選擇,但對中國的影響依然可控。
資料圖
19日,國新辦就2018年一季度外匯收支數據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有記者問:目前全球主要央行先后實施或考慮貨幣政策正常化,想了解一下這些外部政策因素對我國跨境資金流動會有哪些影響?
王春英介紹說,過去幾年,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對全球匯市和國際資本流動產生不同影響。
第一個階段,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明顯分化。美國經濟率先復蘇,失業率持續下降,美聯儲逐步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并啟動加息;由于經濟依然低迷,歐元區、日本等經濟體央行繼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這種經濟運行和貨幣政策方向上的較大差異,導致美元匯率出現較快升值,我們看到2014年下半年到2017年初,美元指數從80左右升破103,最高漲幅近30%,使得新興經濟體在這一階段普遍面臨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壓力。
第二個階段,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趨同但進程有所不同。從2016年起,歐元區經濟復蘇勢頭開始好轉,歐央行開始啟動貨幣政策正常化,逐步降低購債規模,并計劃在未來停止購債。2017年后,歐元區政治穩定性有所增強。同時,英國、加拿大等國央行開始加息。在此情況下,市場對歐元區等經濟體復蘇和貨幣政策調整的預期增加。對美國政府政策的期待有所減弱、更趨理性,總體上壓制了美元的升值勢頭,2017年美元指數回落9.9%,這期間新興經濟體貨幣貶值和資本流出壓力明顯緩解,中國跨境收支也趨向基本平衡。
王春英表示,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在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傳導效應,對國際匯市和資本流動的影響也不一樣,目前的情形仍有助于中國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王春英認為,未來如果全球經濟持續復蘇,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將是必然選擇,但對中國的影響依然可控。
第一,此次全球經濟復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并且還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調整將是溫和、漸進的過程。
第二,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不同,將會繼續對美元匯率形成下行壓力。如市場預期美聯儲加息進程已經進入后半段,歐元區等其他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剛剛開始,這也能夠避免全球流動性過快收緊。
第三,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較好,金融市場運行總體穩健,市場主體對美聯儲等貨幣政策調整的適應能力和應對經驗進一步提升,有助于積極化解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
王春英表示,總的來說,對于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的影響需要客觀分析、密切關注,當前中國國際收支運行狀況也能夠更好地適應有關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