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程遠州
6月13日下午,一批從廣東江門高新碼頭出發的集裝箱,通過駁船運至深圳蛇口港,搭上國際貨輪發往海外。這意味著“大灣區組合港”的“深圳蛇口—江門高新”線路正式開通,至此,“大灣區組合港”線路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全覆蓋。
據介紹,自2020年深圳海關推出“大灣區組合港”以來,已累計開通線路33條,監管進出口集裝箱超45萬標箱。
“大灣區組合港”模式通過“共享代碼+水路調撥”,統籌港口間監管資源,提升域內水上運輸效能,粵港澳大灣區港口間空間壁壘被打破,實現深圳“樞紐港”近270條國際航線資源與沿珠江內河碼頭“支線港”臨近制造業貨源地的優勢互補。隨著“大灣區組合港”模式的推行,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規模化效應顯現,吸引更多貨物匯集,輻射至更廣闊的海外國家和地區。
據了解,“大灣區組合港”模式下的“深圳蛇口—江門高新”線路,依托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優化資源配置,兩港共享港區代碼,實現港口間信息互聯互通、海關監管互認。出口貨物在高新碼頭“一站式”完成報關申報、查驗等海關通關手續,通過駁船調撥至深圳蛇口港,直接換裝船出口。全程只需“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有效推動海運物流運輸鏈條順暢銜接,大幅壓縮企業通關時間和成本,貨物平均堆存期由5—7天大幅縮短至2天內,整體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0%—20%,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