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何方
地處徽縣北部的榆樹鄉,群山環繞,草木豐茂,山溪河流潺潺,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環境造就了這里“日出東山采桑花,夕陽西下種天麻”的田園牧歌景象。
沿著綠意盡染的公路,走進山腳下充滿活力的村莊,水泥鋪路,木柵圍欄,院子干凈整潔,綠意盎然,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閑散空地上,不是養殖著幾十箱蜂,就是在籠欄里養幾只雞或幾只兔,院子里密密麻麻擺放著木耳菌棒,靠山坡邊的空地上,分區域種植的洋芋、西紅柿、小青菜整整齊齊、健康翠綠地瘋長,靠路邊的院坎上,各式各樣的花兒迎風怒放,給依山傍水,綠植相依的農家小院增添了幾分嫵媚和美麗。
家住榆樹鄉石碑村的唐永華今年快70歲了,這樣的年齡在農村早已成了“閑人”,庭院經濟讓他這個“閑人”又有了用武之地,他在房前屋后的坡坎上養殖40盒蜂,院子里放置了1000袋木耳菌棒,平常就給菌棒澆澆水,管理一下蜂巢,一年下來就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他還在屋后空閑地開墾出一片小菜園,劃分成小方塊,分別種了土豆、西紅柿、青菜等蔬菜,不但解決了自己家吃菜的問題,還能把剩余的菜送給親戚吃。
“真沒想到庭院經濟讓我這個‘閑人’還能繼續為家庭創造收入,不但減輕了兒子的負擔,還鍛煉了身體,感覺自己又有用處了。”唐永華高興地說。
今年以來,榆樹鄉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在小庭院上積極做文章,探索形成了“一”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帶動“百”戶群眾,養殖“千”箱中華蜜蜂,發展十“萬”袋地栽木耳的庭院經濟新模式,動員廣大村民合理布局庭院生活區與種植區,重點發展養蜂、養殖、蔬果等特色農業種養,讓“沉睡”的庭院“清醒”過來,發揮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榆樹鄉堅持創新驅動,以“曬美居、兌積分”推進人居環境整治,以“愛心接力食堂”豐富“六心”實踐內容,持續深化鄉村融合治理成效。截至目前,在榆樹鄉庭院經濟模式重點推廣的石碑村和榆樹村,10萬袋地栽木耳全部栽種完成,首茬木耳已經陸續開始采摘、晾曬,今年預計增加群眾務工收入2萬元,實現村集體收入8萬元左右,群眾戶均增加收入2800元左右。
“只要我們把院落每一處空閑地方都充分利用起來,生產的農產品聯結大市場,就能釋放大潛力。從目前來看,庭院經濟在幫助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及困難群眾家庭增加收入上,作用非常明顯,方寸庭院也大有可為。”榆樹鄉黨委書記馮亮信心滿滿地說。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