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娜 上海報道
一直以來,抗菌藥物廣泛應用于醫療衛生領域,在治療感染性疾病挽救患者生命、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全球抗菌藥物發展正陷入兩難困境:一是細菌耐藥性更快呈現,二是新型抗菌藥物儲備匱乏且研發動力不足。
(資料圖片)
“目前,WHO已將細菌耐藥性問題列入全球危害人類的十大健康威脅之一,現有藥物日益嚴重的耐藥問題與新型抗菌藥物的缺乏之間的矛盾,正成為全球抗感染領域面臨的嚴峻挑戰。但與此同時,全球新型抗菌藥物儲備匱乏,尤其在國內,抗菌新藥研發企業更是屈指可數。”一位專注生物醫藥領域投資的創投機構合伙人向記者指出。
由于具備臨床價值和差異化優勢的抗菌新藥研發門檻日益提高,真正具備相關產品研發能力的企業正受到創投機構追捧。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近期的采訪中了解到,當前越來越多創投機構開始關注抗菌新藥研發賽道,某種程度上表明他們的投資策略正在悄然“轉向”。
過去五年,絕大多數創投機構更青睞純粹的生物科技新概念新趨勢,紛紛涌入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等熱門賽道,但其中一些看似顛覆性的生物科技技術是否具備實際的應用場景,其從理論研究到最終推向市場之間漫長的周期,對投資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尤其隨著二級市場準入門檻的降低,更多投資機構開始更看重生物科技公司的盈利能力與新藥商業化前景,這時,類似抗菌新藥研發這類已經具有解決特定疾病的確定性應用場景,并且已經具備明確市場需求的創新藥研發賽道,因其業務模式的可持續性和未來盈利空間的“確定性”更大,正成為生物醫藥領域正在升溫的一個子賽道。
過去60年期間,全球尚未開發出具有新作用機制的廣譜抗生素,導致抗菌類藥物耐藥性問題日益突出。據WHO預測,到2050年,“超級細菌”將導致1000萬人死亡,甚至超過癌癥。
其中,國內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年均增長率為22%,遠高于美國的6%,且臨床針對兒童、孕婦和老人等特殊人群的抗菌藥使用不合理問題依舊存在,對新型抗菌藥物或 存在迫切需求,特別是重癥病人亟需要抗菌新藥。
與此同時,抗菌藥物(包括抗生素)的開發風險較其他類型藥物更大、耗時更長,往往需要逾10年時間,導致不少抗菌新藥研發的中小型生物科技企業沒能等待“新藥面世”,就中途倒閉。從市場端來看,2012年國內頒布的最嚴“限抗令”也曾一度讓抗菌藥的投資熱度有所降溫。但近年來隨著市場上已有藥物耐藥性問題的不斷凸顯,對具有新機理或新結構的下一代抗菌藥的研發需求迫切度正在“回溫”。
“新藥研發過程的各種挑戰,我們也都經歷過。”丹諾醫藥創始人兼執行總裁馬振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作為國內細菌感染和代謝相關疾病領域小分子新藥研發領域的代表型企業,對于新藥研發過程中進展不夠順利等狀況,丹諾醫藥并不陌生。
所幸的是,憑借獨創的多靶點偶聯分子技術平臺,丹諾醫藥最終不僅能使新化合物既具備較高成藥性,也能在藥效和抗耐藥方面形成明顯優勢。馬振坤告訴記者,丹諾醫藥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用差異化技術手段解決“抗感染”這個醫藥領域的世界性難題,目前通過獨家多靶點偶聯技術手段,圍繞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植入醫療器械感染、肝硬化肝性腦病等多個臨床常見但又很難解決的難題研發了多款產品,目前在上述領域處于國內外研發管線領先地位。
馬振坤透露,截至今年4月,丹諾醫藥有兩個新藥產品進入3期臨床試驗階段,一款新藥產品進入2b期臨床,進展最快的產品預計將在2024年提交國內新藥上市申請,最早在2025年在國內獲批上市。
梳理過往融資可以看到,丹諾醫藥去年先后完成總額逾3.3億元人民幣的D輪與D+輪融資,由燕創集團、高特佳、北創投、博潤投資等創投機構參與。據了解,公司新一輪融資已經開啟。
丹諾醫藥啟動E輪融資,一個重要原因是丹諾醫藥研發的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全球首款新藥瑞法舒坦唑(TNP-2198)在2022年完成國內2期臨床試驗,近日還獲得美國FDA合格抗感染產品資格認定,目前正開展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鉍劑四聯對照的 III 期臨床試驗,有望成為全球首款經過嚴格臨床實驗驗證的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抗菌新藥產品。此外,E輪融資也能幫助丹諾醫藥加快其他在研新藥產品的研發速度。
記者在本次采訪中還了解到,丹諾醫藥或計劃在未來2-3年內實現科創板上市。
在多位創投業內人士看來,去年以來丹諾醫藥之所以快速完成多輪股權融資,無形間凸顯創投機構在生物醫藥領域投資策略的“悄然轉向”。
根據相關專業研究機構的預測,中國抗菌藥市場規模穩定保持在1300億以上。目前,抗菌藥治療面臨最后防線藥物的耐藥性逐漸升高,以及藥物安全性限制使用兩大主要挑戰,迫切需要一批有新機理或新結構的下一代抗菌藥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研發新型抗菌藥,為患者帶來更好的臨床效果,是未來抗菌藥市場發展的主要趨勢。
以往,眾多創投機構扎堆聚焦投資細胞療法或基因療法等熱門賽道,尤其是偏愛投資那些具有顛覆性的生物科技創新技術。隨著近期生物科技上市公司股價出現較大幅度調整,越來越多創投機構也意識到資本市場更看重企業盈利能力與產品商業化發展“確定性”,開始在生物醫藥領域尋找更多元化的細分賽道,像抗菌新藥這些具備明確市場需求的賽道,投資熱度正在“升溫”。
“當前全球具備較強創新技術研發能力的抗菌藥物研發企業屈指可數。”燕創集團執行總經理王巍向記者指出,這背后,是抗菌新藥研發企業需具備兩大競爭門檻。
王巍提到的兩大競爭門檻,一是團隊在抗感染藥物研發方面得擁有深厚積累,包括對疾病機理和靶點的深入理解、高效的新藥設計和篩選平臺,眾多國內外抗菌感染領域知名專家作為企業科學顧問可以提供的專業支持等基礎;二是企業所研發的獨特新藥研發技術,需證明能在藥效和抗耐藥方面同時具備顯著優勢。這令不少抗菌新藥研發企業望而卻步。
馬振坤也告訴記者,在丹諾醫藥與行業頭部創投機構溝通過程中,投資人最關心的是企業在抗感染領域的新藥研發策略、研發能力與技術優勢。這其中,團隊是否具備硬核研發創新能力,研發方向是否解決臨床需求,以及企業如何實現產品的商業化,都成為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
前述專注生物醫藥領域投資的創投機構合伙人也告訴記者,此前他們調研發現,不少全球抗菌新藥研發企業都是在現有抗生素基礎上進行“加工”,但此舉導致相關抗菌新藥療效未必出現明顯提升,且這類藥物在實際治療場景往往被醫生視為“備用藥物”,發展空間相當受限。
一家頭部券商生物醫藥分析師告訴記者,抗菌新藥研發在國內目前還面臨由于研發周期長、研發難度大、新型抗菌藥上市價格會遠高于同適應癥的其他品種,從產研角度而言,高難度研發路徑和高昂研發投入與市場定價偏高是合理對應的,但對醫療機構和患者而言,成本差異往往是優先選擇的最重要因素,這無疑也會影響和制約創新藥企的研發積極性。因此亟待政府能夠出臺更多有針對性的積極政策支持。
近年來,紅杉資本、啟明創投、燕創集團等投資機構一直在尋找具備獨特研發技術,能針對龐大臨床疾病治療需求開展抗菌新藥研發的企業在王巍看來,在抗菌新藥研發領域,當前中國與歐美企業處于同一個“起跑線”。若創投機構能積極支持國內相關企業持續提升新技術研發能力與解決抗菌新藥研發痛點,將有助于國內相關企業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打造中國在抗菌新藥研發領域的強大實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