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市上市公司2022年年報及今年一季報已披露完畢。數據顯示,去年深市實體類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雙增,同比分別增長8%、7%。今年一季度,深市逾五成公司凈利潤實現增長,逾七成公司實現盈利,展現出經營穩健特征。
與此同時,深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態勢明顯,板塊整體資產質量穩步提升,隨著研發支出不斷增長,部分公司逐漸進入“研發—產出—盈利—研發”的正循環。業內人士認為,以制造業為核心,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成為深市鮮明的底色。
(資料圖片)
經營有韌性:
一季度逾七成公司實現盈利
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深市主板上市公司數量達2776家,總市值近35萬億元。隨著經濟回暖,深市公司展現出經營穩健的特征。一季度深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為16.58億元,平均凈利潤為1.05億元;逾五成公司凈利潤實現增長,逾七成公司實現盈利。
作為深市“基本盤”,今年以來,主板制造業公司穩健增長,持續發揮“壓艙石”作用。一季度,1800多家深市制造業公司平均營業收入為16.61億元,平均凈利潤為1.06億元。
不少公司利用技術優勢和獨特經營策略應對外部沖擊,呈現出較強的韌性活力。比如,科士達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4.03億元,同比增長150.23%;實現歸母凈利潤2.34億元,同比增長330.38%。廣宇發展一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2.34億元,同比增長75.55%;實現基本每股收益0.13元,同比增長85.71%。
科士達董秘范濤告訴記者,公司各業務板塊市場需求旺盛,數據中心業務保持穩健發展,光儲業務的訂單和出貨量不斷增加,公司毛利率水平有所提升,整體盈利能力得到強化。廣宇發展副總經理張坤杰表示,公司主業轉型后,積極發展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伏發電,深入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基本形成了“海陸齊發”的業務布局。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明顯:
近三年復合增長率均超10%
如今,深市聚焦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三大領域,涌現出一批競爭性領域領軍企業、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其中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公司已形成集群化發展優勢。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深市有1309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平均每家實現凈利潤4.23億元,同比增長14.32%。其中,471家先進制造類企業近三年凈利率復合增長率為17.8%,432家數字經濟類企業近三年凈利率復合增長率為11.1%;295家綠色低碳類企業近三年凈利率復合增長率為48%。
有公司持續把握新能源發展浪潮。數據顯示,雙環傳動一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1.71億元,同比增長44.13%。銀輪股份一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約1.27億元,同比增長80.73%。
雙環傳動董秘陳海霞介紹,目前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公司憑借技術、質量、交付能力、成本等綜合表現獲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推動新能源汽車齒輪業務穩步發展。銀輪股份董秘陳敏表示,未來公司將繼續聚焦新能源熱管理,不斷豐富1+4+N的新能源熱管理產品體系,并重點布局工業智能熱管理和民用熱管理,以及數據中心熱管理。
也有公司掘金“藥海”,在一季度實現不錯增長。數據顯示,普洛藥業一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2.39億元、扣非凈利潤2.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7.35%、71.90%。國藥一致實現歸母凈利潤3.62億元、扣非凈利潤3.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53%、45.22%。
國藥一致董秘陳常兵表示,下階段,公司將以客戶為中心,以盈利為導向,構建價值驅動的新商業模式。分銷要抓住政策機遇,關注集采多元化,重視業務破冰,打造器械特色,深化一體化聯動,關注國家高耗治理等機遇,推進嘗試器械新零售;國大藥房將提升一體化能力、運營能力、執行能力,提升門店拓展速度,促進毛利提升。
研發投入加強:
一季度同比增長15.5%
不少企業加大了科技創新力度,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踐行者。數據顯示,去年深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超6600億元,平均每家實現研發投入約2.4億元,占平均營業收入比重為3.5%。今年一季度,深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超1387億元,同比增長15.5%。
“研發是公司發展的動力源。”業內人士表示,公司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增加研發費用,將促使新技術、新產品出現的概率增加,有利于業績實現增長。在良好的業績支撐下,公司又有充足的資源投向研發,形成良性循環。
以普洛藥業為例,截至2022年底,公司有研發人員1026名,占總員工比重15.11%。2018年底至2021年底研發人員數量分別為447人、491人、533人、879人,增長明顯。再比如太陽能,去年公司研發投入2.33億元,同比增長99.15%,今年一季度研發投入同比增長33.33%。
普洛藥業董秘周玉旺表示,未來,公司將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進一步提升研發能力和研發效率,研發人員到2025年預計將增加至2000人以上,研發費用率保持在5%以上,并將加快推進先進產能建設。太陽能董辦黃中化也提到,未來公司將探索開拓新能源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項目,積極參與建設多能互補風光儲、風光火儲等一體化示范,并加快新型儲能系統技術研究落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