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三國志》是西晉陳壽所著,詳細描寫黃巾起義(184年)到晉吞吳(280年)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歷史,是一本后人評價極高的名人紀傳體史書。我這幾天研讀后深有感觸。
第一點,自然是《三國志》也就是史書和那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所記載的大不相同。說到底也就是史書和小說文學性的不同。史書尊重歷史,就算是像陳壽這樣“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歷史準確才添加一些文學性的語言。而小說則會融入作者諸如“尊劉貶曹”這類個人的情感,加入歷史上不存在的“連環計”,“苦肉計”來吸引讀者。當然,我個人不是對小說或《三國演義》有偏見,畢竟完全照搬歷史的古裝電視劇很難獲得高的收視率,只是希望讀者在享受《三國演義》激動人心的故事時考慮一下它的真實性,而不是錯誤的理解“《三國演義》=三國歷史”。
寫史書的目的是方便后人看史,而后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樣“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就毫無意義。最讓我觸動的仍是武侯諸葛亮,沒有“火燒博望坡”沒有“火燒新野”,沒有“舌戰群儒”,沒有“草船借箭”,沒有“借東風”,沒有“空城計”,沒有那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門遁甲無一不曉的諸葛亮。但他仍是那個在劉備床前拒絕“取而代之”的諸葛亮,但他仍是那個《出師表》前“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諸葛亮,但他認識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為蜀漢寫下104112個字的《諸葛氏集》二十四章的諸葛亮。失去光環,無比平凡,但正因平凡而無比偉大,日落黃昏的蜀漢,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撐,這是何等的堅定與執著是他相信統一全國的一天終會到來。所以說我們這些遠遠沒有面對真正的考驗的青少年,在困難面前不應低頭,而是要去堅決面對遠方的挑戰,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對禮儀的重視,曹睿一千兵馬退回孫權精良水師的智慧,諸葛瞻為民造福的仁慈,馬良舌戰孫權時的勇氣,一個一個《三國演義》上沒有的故事,讓我感觸良多。
三國離現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國志》也不敢說記載完全屬實,但只要我能在書中有所體味有所感悟,那才是高爾基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含義把。
盡管我已經是高中生了,但是我在父母的眼里還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整天的玩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沒有感覺到父母為我的付出和對我至深的愛。只從我讀了《感恩父母》這本書后,感覺到我自己成長是在父母的呵護下,健康成長,我應該感恩父母對我的辛勤付出,我要學會在感恩中成長。我如饑似渴地閱讀著這本書,這九十多個故事讓我感動,更讓我慚愧。書中的每一位父親、母親都像是自己的爸爸媽媽。我漸漸感覺到,母愛是一片陽光,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春天的溫暖;母愛是一股涼爽的清泉,即使心靈歲月里風塵蒙沙,也能讓你清澈澄凈;母愛是一株樹,即使季節輪回也固守家園,甘愿撐起一片綠蔭。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純樸的,母愛是世間最純潔無私的愛。它就像一縷溫暖的陽光照耀在我的心田;它就像雨天的一把傘,給了一方無雨的晴空;它就像深夜里的一盞燈,給了我一份獨享的明亮……父愛是太陽,即使在烏云密布的日子里,我也能感受到他的光芒。父愛是高山,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鼓勵我挺直脊梁。父愛是一棵大樹,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也會為我撐起一片陰涼。父愛是一把大傘,即使在風雨交加的路上,
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讓我們無法在別人面前談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貧的,清貧得讓我們不愿在眾人面前夸贊炫耀;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一塊隨處可見的鵝卵石??删褪沁@樣的雙親,在你跌倒的時候,扶你起來,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步走向成功。母親的愛,點燃了我們心中的希望,父親的愛,鼓起我們遠航的風帆。讓我們銘記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的養育。
標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