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5月21日電 (閆淑鑫) 近日,在展恒理財第56屆私募高峰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就A股“入摩”所帶來的影響與投資機會進行了深入探討。
展恒理財第56屆私募高峰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A股“入摩”已然進入了倒計時。自2017年6月21日,MSCI(明晟公司)宣布將從2018年6月開始將中國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和全球基準指數,A股“入摩”一事便得到了市場的高度關注。
5月15日凌晨,MSCI官網公布半年度指數調整的結果,234只A股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這標志著A股距離正式“入摩”又近了一步。
“MSCI在全球范圍內認可度極高,有12.4萬億美金的資產跟蹤MSCI指數,可謂是全球投資經理采用最多的基準指數。因此,正式‘入摩’后,A股將有機會被全球的資金所配置,盡管初始資金流入的1000億人民幣資金規模不算大,但隨著股票納入因子的提高,中長期新增資金有望達到近2萬億元人民幣的規模,這將產生更積極的促進作用。”弘酬投資研究總監董小剛表示。
董小剛指出,相較于發達市場,A股目前仍處于較低的估值水平,對于境外主動管理型的資金而言很有吸引力。“隨著A股正式‘入摩’,中國資本市場將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市場,我們會迎來更多理性的、注重長期投資的海外機構投資者,長期來看將有利于促進整體市場的穩定。”
談及相關投資建議,嘉實基金基金經理張廣宇表示,除了被動追蹤指數外,也可以采取“睜大眼睛挑著買”的策略,以指數為比較基準進行增強管理。
而具體到行業,禾永投資董事長顧義河認為,除了金融等領頭行業外,那些當前在MSCI指數中比重不大但上升權重較大的行業也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比如生物醫藥、芯片、高端制造等。”
此外,凱思博投資執行董事毛曙光指出,隨著A股國際化進程加快,市場復雜程度會有所增加,在這個過程中,機構投資者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
格雷資產聯合創始人馮立輝也認為,投資者在謀求較高投資收益時,應學會借助相關機構的優勢,“未來分化將成為A股市場的常態,投資難度也將增加,投資者可以利用一些相關機構,篩選出具有競爭力的公司進行組合投資,從而戰勝指數。”馮立輝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