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4月20日電 題:近悅遠來 留“宿”不“遷”:喜見人才蘇北“飛”
新華社記者陳圣煒
【資料圖】
作為江蘇最年輕的地級市,位于蘇北的宿遷在長三角城市群的角逐中并不顯眼,“留不住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記者近日調研發現,得益于不斷改善的工作環境和人才政策,越來越多的人才“飛”向蘇北。
“過去我們請進來,今天我們走出去。”日前,宿遷啟動人才“深耕行動”,成立5個招才引智工作局,面向全國20個重點城市70所重點院校,全方位開展項目招引、人才引進、產學研對接。
“宿遷對人才的渴求更加迫切。”吳廣磊2021年辭去北京的穩定工作,在宿遷注冊了江蘇百正數控裝備有限公司,從營業執照辦理、廠房建設到設備采購、用工招聘等,宿遷政府部門提供了高效貼心的服務。
“圍墻外的事政府包辦,圍墻內的事政府幫辦。”創業兩年來,吳廣磊對宿遷提供的全方位幫扶印象深刻,一次外地出差期間,臺風登陸宿遷,公司剛剛購買的精密設備面臨泡水風險。沒想到趕到工廠時,街道工作人員已經在廠區門口堆起了防洪沙袋,這讓吳廣磊堅定了扎根宿遷的決心。
短短兩年,百正數控成長為一家集研發、生產于一體的多主軸數控機床制造企業,產品主要應用于汽車、航空、軍工等領域,去年產值達3600萬元。
宿遷不僅大力招攬高層次人才和懷揣夢想的創客,也珍視在基層闖出名堂的“田秀才”“土專家”。
“沒有高學歷,光靠種盆景也能評上高級職稱,擱以前哪敢想!”49歲的方武感嘆道,對于長期堅守農村一線的工作者,這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和肯定。
方武是宿遷花木之鄉沭陽人,自幼跟著爺爺學習制作花木盆景,憑借出色的手藝和創意,多次在國內盆景展和制作比賽中獲獎。三年前,他被評定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
在宿遷,像方武這樣的鄉土人才還有很多。近年來宿遷積極實施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樹立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評價導向。截至目前,已有1458名鄉土人才獲評各級職稱,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宿遷以改革起家、以創新聞名,在人才認定、培養和使用方面也要勇于打破藩籬,破立并舉,最大限度激發人才的創新熱情和創業活力。”宿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高飛說。
在青年創客集聚的宿遷京東筑夢小鎮,記者看到,方圓2公里內的黃金地段,小學、人才公寓、大劇院、商業綜合體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人才購房券、生活補貼等福利可線上一次性領取;旅游景點門票優惠、城區電影院購票五折、每年一次免費健康體檢……宿遷對人才的渴求見諸細節。
截至目前,宿遷在外務工人員數量從最高峰的110萬人降至60萬人,全市各類人才總量首次突破70萬人,“打工經濟”正向“創業經濟”轉型。2022年宿遷GDP達4112億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