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G步入商用以來,樓宇、社區、園區乃至城市等場景下的帶寬要求不斷提高,人們對網絡聯接的需求已超乎想象。
(相關資料圖)
據工信部發布的《2022年通信業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移動網絡保持5G建設全球領先,截至2022年底,我國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231.2萬個,基站總量占全球60%以上。
在此背景下,學界和業界都越來越關注第六代(6G)通訊系統。在特斯聯物聯網首席科學家楊旸看來,6G有望促進空、天、地、海的全覆蓋,為智慧城市帶來全新的體驗。同時,楊旸指出,6G亦將推進人工智能、通信感知融合等技術的研究,催生更廣泛的人機交互需求,加速一個人機共存社會的形成。
楊旸指出,簡單地把6G理解為將5G的性能指標乘以10倍,并不能確保在未來實現豐厚的商業回報,因為性能的提升不一定帶來用戶體驗的全面提升。
據介紹,從技術參數的指標來講,5G的帶寬比4G的要增加很多,但因為手機屏幕有限,增加的速率并沒有直接體現在對用戶需求的滿足上,這是為什么很多用戶沒有感受到5G比4G有大幅度提升的原因。5G通訊在過去的三年里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從終端的數量,基站的部署,和用戶的接受程度來看,發展得是非常快的,甚至比同期的4G發展得要更好。
他認為,2023年是對6G的需求做出規范和討論的關鍵一年。“在未來的6G環境下,我們更強調的是端到端一體化的用戶服務體驗,這要求我們必須把不同的學科方向和技術領域進行融合,因此所有人都有非常大的科技創新與應用實踐機會。目前發展最快的是將通信、計算、感知、存儲和控制等相關領域的技術進行跨界融合,更好地滿足千差萬別的用戶需求。在應用層,我們已經把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與無處不在的聯接和通信服務相結合。”
現在隨著5G在行業領域的應用推廣,業界進一步提出了5.5G的場景規劃——這是我們在走向6G之前,對新應用場景的進一步完善。
楊旸表示,5.5G,除了前面提到的5G三個應用場景之外,又提出三個新的應用場景:第一是大帶寬實時的全息通信,這要同時滿足數據高速率和低時延的要求。第二是感知和通信的深度融合,這對于車聯網和自動駕駛等服務非常重要。第三是上行鏈路的視頻回傳,也就是從終端側向基站側傳輸大量的視頻數據,以前我們只想到用戶在下行鏈路的數據量會很大,但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智能終端部署在街道和樓宇當中,很多的視頻數據需要匯聚到云平臺上處理、分析。
用戶的需求和技術的發展相互促進,會不斷迭代和演進。他指出,6G技術將為智慧城市和相關服務領域帶來全新的用戶體驗。比如說空、天、地、海的全覆蓋,把包括衛星、氣球、陸地、海洋上的基站設備都連接起來。另外,隨著感知、通信、計算技術的緊密融合,通過腦機接口等先進交互設備,6G可以更好地實現基于意圖的人和自己、人和人、人和機器人的高效溝通與交流,會帶來全新的服務需求和技術演進路線,就需要泛在、普惠的智能硬件和軟件來實現復雜數據的實時處理和智能分析。這樣,每個普通用戶才能驚喜感受到6G給我們未來工作和生活帶來的新變化、新應用、新體驗,比如沉浸式XR和全息通信。
“在智慧城市應用方面,我們需要不斷滿足各種客戶的服務要求,提供最先進、最可靠、可擴展的新技術和新應用。”他舉例稱,在特斯聯武漢和重慶的AI CITY中,大家可以看到業界目前先進技術和應用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TacOS智能城市操作系統的賦能和支持下,特斯聯與生態合作伙伴研發和推出的各種創新技術、智能算法和多元化應用正在越來越多的樓宇、社區、園區、城市場景中隨時隨地為每個用戶提供優質服務。智慧城市應用不光可以優政惠民,而且能夠為科技創新與創業提供廣闊沃土和支撐作用。因此,我們當前的新產品研發就是面向未來科技產業發展的剛性需求展開的。
最后,他總結道:“隨著6G技術的成熟和應用的發展,我們可能會生活在一個虛擬和現實相交融的環境當中。這和元宇宙不太一樣,元宇宙強調的是一個完全虛擬的數字現實和新穎的個人體驗,但6G給我們帶來的將是一個虛實融合的真實生活和應用場景。在這樣的場景中,我們會越來越多地和機器人共存,我們也會越來越多地依賴身邊的感知節點和智能終端為我們提供無處不在的優質服務。”(記者 林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