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資料圖)
立春節氣剛過
氣溫陸續回升
多地奏響“春耕序曲”
最是一年春好處
春耕備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你的家鄉,春耕進展如何?
哪些特色農產品脫穎而出?
也許,對于農業知識我們并不是專家
但為了不辜負“中國胃”
千萬別錯過這些美食特產↓
01
這些食物原來產自這里啊!
各地“好物”大盤點
煙臺蘋果、廣西香蕉、海南芒果
涉縣核桃、章丘大蔥、河南食用菌
黑龍江大豆、貴州辣椒、寧夏枸杞
海南文昌雞、金華火腿、柳州螺螄粉
西湖龍井、云南白藥、涪陵榨菜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每個家鄉都流傳著無數美麗動人的文化故事
也孕育出大量深受歡迎的風物特產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
似乎在食物前面加上地點
變成了常見的命名方式
而實地走訪發現
這樣的說法不總是成立的
四川麻辣燙的招牌在四川并不盛行
蘭州拉面這個詞大概是所有蘭州人的“雷區”
重慶雞公煲只因為發明這道菜的人叫做“重慶”
還有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棗陽不產棗、仙桃不產桃”等說法
真正的特產
還需要火眼金睛去辨別
02
去哪里購買?如何確保買到真貨?
消費困局難破解
真假難辨的陽澄湖大閘蟹
一直困擾著消費者
去年出現了陽澄湖尚未開捕
市面上打著陽澄湖旗號的大閘蟹
已經比比皆是的現象
而真正的陽澄湖大閘蟹
甚至到了“一蟹難求”的地步
之所以出現這些冒牌陽澄湖大閘蟹
背后的原因還是利益驅動
只要被貼上了“陽澄湖”的標簽
大閘蟹的身價便會水漲船高
除了假蟹橫行
一些電商平臺和線下實體店銷售的蟹卡、蟹券
也引發各種糾紛
很多消費者反映在購買“螃蟹券”后
或是面臨“一券在手,螃蟹難求”的
供需不平衡局面
或是收到的螃蟹縮水嚴重
缺斤短兩
針對假冒陽澄湖大閘蟹泛濫
蟹卡蟹券市場存在多種亂象的問題
監管部門不斷加大打擊力度
03
市場亂象要警惕
規范化平臺必不可少
市場魚龍混雜
消費品同樣深受“李鬼”之困
康師傅變成了康帥傅
雪碧變成了雷碧
娃哈哈變成了娃娃哈
……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僅一字之差
就能讓真產品變成了迷惑消費者的“山寨”貨
消費者需要“正品”
品牌也需要“正名”
一個一體化數字服務平臺應運而生
新華網溯源中國“種子計劃”
充分發揮溯源中國
數字經濟平臺優勢和產業生態矩陣的力量
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目標
以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為手段
打造“可信認證、可信傳播、可信電商、綜合賦能”的
一體化服務體系
04
共創鄉村振興致富路
在希望的田野上培植富裕的種子
鄉村振興
品牌強農
如何讓品牌更好地為本地農業賦能
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如何借助“數字化”力量
讓區域公用品牌真正地“火”起來?
2022年
新華網推出了首屆
“鄉村振興與產業幫扶大會暨溯源中國‘種子計劃’活動”
從各地遴選農業品牌和鄉村振興等相關產品
全年四季系列活動
36個區域公用品牌
125家企業品牌
5065個產品品牌
借助溯源中國“種子計劃”服務獲得了品牌賦能
累計帶動農產品幫扶銷售達84億元
為山西忻州雜糧品牌走向全國搭建通道,開展“忻州雜糧走進雄安”活動,一個月內讓其實現簽約訂單2.28億元,讓優質雜糧從田間地頭走向高端消費市場。
為廣東荔枝打造“廣東喊全球吃荔枝”活動,讓廣東荔枝傳播到美國舊金山、紐約時代廣場、加拿大溫哥華等十大地標城市,出口量實現翻倍增長。
為黑龍江五常打造“溯源中國·稻香五常品質品牌區塊鏈溯源平臺”,加強五常稻米品牌保護,推動大米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05
“種子計劃”2023正式啟動
數字賦能農業產業振興鄉村再升級
2023年
“種子計劃”
規格規模、內容形式、影響力凝聚力全面升級
300多家溯源中國產業生態矩陣伙伴聯袂助陣
從助力鄉村振興出發
擴大到“衣、食、住、行、用”等領域
助力各地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
文旅品牌
打造可信品牌
培育致富“種子”
千萬顆可信品牌“種子”
為消費者帶來可信優質產品
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
為當前實體經濟加速復蘇培育新動能
推動鄉村振興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第一季活動
將在品效合一上加大產業幫扶力度
通過系列發布會、優品品鑒會、產銷對接會等形式
幫助鄉村銷售產品
助力各地名優特產更好“出村進城”
幫助鄉村擦亮品牌
發動產業生態矩陣力量
幫助產品優勢轉化為品牌故事
實現文旅資源向文旅品牌的跨越
2月9日,2023沈陽農業品牌賦能行動簽約儀式暨新華網溯源中國“種子計劃”沈陽站正式啟動。
2月10日,“百縣千品進首都”產銷對接會在北京新發地舉行,北京新發地百家單品大王將集體入駐溯源中國平臺。
2月12日,發布2023新華網溯源中國“種子計劃”,以及百縣千品進首都、百縣千品進雄安、百縣千品進長三角、百縣千品進大灣區等溯源中國產銷對接消費幫扶行動。
讓種子落地生根
發掘農業農村脫貧致富能力
讓產業大有可為
促進文旅品牌迸發深層魅力
加入新華網溯源中國“種子計劃”
打造可信品牌
賦能鄉村振興
培育致富“種子”
讓鄉村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第一財經等,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
(孫榕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