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創板開市三周年之際,上交所發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實施細則》(下稱《細則》)和《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業務指南第8號——科創板股票做市》。這也意味著,科創板將迎來做市時代。個人以為,防范其中隱藏的風險應置于首要位置。
科創板的設立,完善了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架構。特別是,科創板開啟了注冊制試點,實行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并實行差異化交易制度,導致科創板作為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的作用日益凸顯。此次在科創板建立做市商制度,無疑是改革的進一步延伸。
對于做市商制度,投資者其實并不陌生。比如新三板市場引入做市商機制已有七年時間,且已經推出了三板做市指數。三板做市指數不僅是反映新三板二級市場表現的重要指數,也成為眾多新三板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時的重要參考。這說明,在科創板引入做市商制度,也有其存在的意義。
《細則》的亮點其實并不少。比如根據規定,科創板股票做市服務申請采用備案制。取得上市證券做市交易業務資格的證券公司,只須向上交所備案,就可為具體的科創板股票提供做市服務。備案制免除了繁瑣的審批程序,有利于符合條件的券商更快地開展做市業務。再如,上交所將定期對做市商做市服務進行評價。服務評價分為AA、A、B、C、D 5個檔次。如果被評為D檔,將會影響到相關券商的做市服務。此外,《細則》對做市帳戶持有的股份、做市資金、做市股票指標要素、做市商履行義務、做市業務終止等多個方面都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可謂面面俱到。
盡管對于在科創板建立做市商制度市場上也有不同的聲音出現,但毋庸置疑,其積極意義不容抹殺。一方面,在科創板實行做市交易,將為取得做市業務資格的券商增加新的利潤增長點。經紀、自營、投行、資管等業務已成券商四大業務,做市業務雖然在新三板早已開展,但由于新三板市場交投不活躍,客觀上對相關券商業績上的貢獻是非常有限的。但科創板與新三板的做市業務,顯然又是大不一樣的,這也是市場定位、影響力、關注度等多方面所決定的。
另一方面,在滬深主板、科創板與創業板等幾大板塊中,科創板的門檻是最高的,實際上也將絕大多數投資者擋在了科創板的門外。如此事實,無疑會波及到科創板交投的活躍度、市場流動性,以及個股估值的合理性。在科創板實行做市交易,能夠提升科創板股票流動性、增強市場韌性,并增強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實行做市交易,也是對科創板競價交易制度的一種補充。做市交易與競價交易“兩條腿”走路,無疑能走得更穩,也能走得更遠。
盡管如此,對于做市交易,個中的風險卻不能不防。作為相關券商一項新增的業務,做市業務或將與券商的經紀、自營等傳統業務產生利益沖突。如果不建好防火墻,做好隔離工作,利益沖突或不可避免。這既會對做市業務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也會對相關券商產生影響,這顯然是市場所不愿看到的。
而且,根據規定,做市商通過專用賬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應不超過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持股比例上限如此之高,是非常有利于相關券商通過做市業務操縱市場的。如何防止相關券商利用高持股比例與做市業務操縱市場,顯然是監管部門必須直面的問題。
個人以為,目前滬深市場只有競價交易的交易制度,顯然是不夠的。隨著做市商機制在科創板順利開展,今后不排除在創業板,甚至是滬深主板推行的可能。競價交易與做市交易的并駕齊驅,將會讓投資者有更多的選擇,這無疑又是值得肯定的。
關鍵詞: 做市商機制 防范風險 競價交易 競價交易與做市交易并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