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圍繞如何加速農業轉移人口到“新市民”的轉變,做出了系列部署。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新華網發
“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完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 ”“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技能素質”“強化隨遷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保障”……1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明確,堅持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
(資料圖片)
圍繞如何加速農業轉移人口到“新市民”的轉變,《方案》在戶籍改革、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勞動技能培養、教育保障、住房、社保等方面配套政策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安排。這意味著,未來,從農村“打工人”到城市“新市民”的轉化將更加便利。
戶口如何落?
——《方案》要求,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I型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全國公開統一的戶籍管理政務服務平臺,提高戶籍登記和遷移便利度。
在直接落戶方面,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確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一視同仁。
在積分落戶方面,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鼓勵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
此外,《方案》還對舉家落戶需求做出部署,要求各城市因地制宜制定具體落戶辦法,促進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
與城市用工需求不匹配,怎么辦?
——針對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方案》在勞動技能培訓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部署。比如,在智能制造、信息技術、醫療照護、家政、養老托育等用工矛盾突出的行業和網約配送、直播銷售等新業態,將持續大規模開展面向新生代農民工等的職業技能培訓。探索通過社保卡為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發放電子培訓券,探索通過技能水平測試等對農民工進行學歷教育學分認定。
成為“新市民”后,農村相關權益如何保障?
——《方案》提出,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健全農戶“三權”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
隨遷子女如何享受城市公共教育?
——《方案》明確,保障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權利,以公辦學校為主將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范圍。
具體來看,將根據人口流動實際調整人口流入流出地區教師編制定額,加大人口集中流入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位供給。逐步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流入地中等職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范圍。
如何在城市參加社保及轉移續接?
——《方案》要求,逐步放開放寬居民在常住地或就業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加強社會保險、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障信息服務平臺。
加強執法監督,全面落實企業為農民工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費用的責任。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有序推進居住證持有人在常住地申辦最低生活保障。
勞動權益如何保障?
——《方案》指出,建立勞動者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就業機制,逐步消除性別、戶籍、身份等各類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或就業歧視,增強勞動力市場包容性。
強化勞務派遣用工監管,加強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勞動用工指導;完善欠薪治理長效機制,持續推進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引導法律援助機構為農民工提供支付勞動報酬、給予社保待遇、工傷賠償等法律援助服務。
《方案》還強調,在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過程中對外來人口、本地人口一視同仁。
住房怎么辦?
——《方案》提出,將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
從資金來源看,將加大中央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中非戶籍常住人口因素權重。推動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多的城市傾斜,中央財政在安排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性住房等資金時,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多的地區給予適當支持,省級政府制定實施相應配套政策。
從國土空間規劃上來看,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修訂充分考慮人口規模因素特別是進城落戶人口數量,科學測算和合理安排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在人口集中流入地區優先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需求。
“從‘單打獨斗’到可以‘舉家落戶’,從參與城市建設到享受城市發展紅利,在一系列政策安排的背后,凸顯了‘十四五’時期我國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目標任務。”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方案》將進一步加速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進程。同時,他指出,城市人口的增減變化,往往關聯著城市的經濟發展動向,適當的人口規模將為城市在未來發展中提供造血能力與更新動力。
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到2021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6.7%。過去十年,已有3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有效支撐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文/黃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