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4月26日電(記者李浩、孫正好)當前,隨著“網紅經濟”的興起,各類商品測評短視頻備受關注。這類視頻一般是將多個品牌的同一類產品進行比較,評出優劣,部分網絡測評甚至成為許多消費者購物的選擇指南。但一些博主通過網絡測評“暗踩”別人,實際只是為了自己“帶貨”,這種“明為裁判員,暗是運動員”的行為可能已經違法?!熬W紅經濟”中暗藏著許多知識產權的“雷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它不是純的黑小麥”“它的顏色實際上是染出來的”“這個用的是黃油,只是普通的黃油”……西安一家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在其抖音賬號發布的“三招挑選優質列巴”的短視頻中,將旗下的列巴與數款其他公司生產的列巴進行對比評測,在對其他公司產品進行“暗踩”的同時,對自己的產品則是一番夸贊,事后這家公司被告上法庭。
說法片面,凸顯自身優勢,散布競爭對手劣勢……審理此案的西安中級人民法院法官陳晶認為,這家公司作為商品提供者,發布的視頻以競爭為目的,觀點缺乏國家、行業有關標準及相關數據的支持,使公眾對競爭對手的實際品質產生誤解,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與商品聲譽,其行為構成商業詆毀。
“不正當競爭糾紛也屬于知識產權案件,此類案件在‘網紅經濟’中多有發生?!标惥дf,除了網絡測評引發的競爭糾紛外,“視頻搬運”也是“網紅經濟”中知識產權案件的高發地帶。
“三分鐘看電影”“看完不用看原片”……在短視頻平臺,經常能看到類似視頻內容,這種短視頻也成為許多網友追劇的熱門選擇,但其背后卻是一條侵犯知識產權的逐利鏈條。
將一部電視劇剪輯為122個小片段,內容涵蓋主要劇情。短視頻博主“80后挖劇君”通過剪輯看劇的方式吸引流量,其行為被法院判定侵犯了原劇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類似的現象還有很多,許多短視頻賬號通過切條、搬運、二次創作等方式,將影視作品剪輯成多個短視頻,并制作成合集,有的視頻播放量過億。接著,這些賬號便會采取“帶貨”和接廣告等方式,將流量變現。但這種攫取利益的方式卻是建立在侵犯知識產權的基礎之上。
如今,“網紅經濟”中的知識產權案件已經從線上發展到線下。在西安,一家餐廳的網紅菜品“妃子笑”被“鄰居”餐廳快速復制,引發糾紛,法院最終判定這種行為構成不當競爭。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張愛國表示,“網紅經濟”迅猛發展,隨之產生了許多知識產權糾紛,究其原因,主要是流量能帶來高額利潤,驅使不少人明知違法也要為之;同時,違法成本較低、被侵權者的維權難度較大也無形中助長了此類歪風;此外,還有一些網友法律意識淡薄,對知識產權保護缺乏了解。
為了遏制“網紅經濟”野蠻生長的現象,維護互聯網產業健康發展,業內專家認為,網絡平臺有義務指導用戶規范短視頻創作,應強化網絡平臺的監管責任,開展知識產權專項治理,建立侵犯知識產權“黑名單”,杜絕換“馬甲”繼續侵權的現象;同時,相關部門應加強知識產權普法和執法力度,提升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關鍵詞: 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