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3月18日電(黃浩銘 張嫻君)伴隨著春日的暖陽,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山深處的一家湖羊養殖場內,一只只羊羔正在陸續被打耳標,準備出欄。幾年前,這個幾乎找不到產業的山村,引入湖羊養殖,如今,這些湖羊已成為帶領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領頭羊”。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要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近年來,作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大化瑤族自治縣拓寬鄉村產業發展思路,積極探索特色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產業振興的新路子。新華網“鄉村振興在行動”調研團隊走進大化,解讀瑤鄉百姓的發展新篇章。
出欄的湖羊。張嫻君 攝
念好“養殖經”,探索產業致富路
一項適宜的產業,能為鄉村振興帶來新面貌。位于大石山區的大化,舉目是山,遍地是石,石山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的90%,“千山萬弄行路難,云梯架在絕壁上”曾是當地的真實寫照。曾經,這里是廣西的“極貧角落”。
面對耕地面積少、傳統的農耕生產方式受限的實際,大化因地制宜,千方百計培育特色產業,努力做好特色養殖業發展這篇文章。
這幾年,生產周期短、養殖成本低、收益較高的湖羊被大化引進,并作為主導產業之一進行重點培育與發展。
百馬鄉中和村養殖場內的湖羊。張嫻君 攝
清晨,“咩咩咩”的羊叫聲在百馬鄉中和村的養殖場內此起彼伏,打破了小山村的靜謐,村民們在羊圈內清掃、喂料,一派忙碌景象。
自湖羊引入百馬鄉后,各村積極對湖羊產業進行探索。中和村駐村第一書記覃廣生介紹,2019年,在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的定點幫扶下,中和村采用“集團捐贈+農戶入股+公司運作+年底分紅”的方式發展湖羊養殖。在產業穩步發展后,去年3月,中和村以承包的形式,讓技術能人來對養殖場進行更加精細化的管理。
鄉村產業發展和振興效果的好壞,最重要的檢驗標準是其效益的高低。隨著中和村的養殖業逐漸步入正軌,養殖場也在竭盡所能地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共同發展。“我在家里養了羊,還到養殖場里當管理員,一年的收入多了3萬多元。” 正在計算收入的村民羅愛仙,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據了解,中和村的養殖場經過兩年多的運營,為群眾分紅約9萬元,村集體經濟分紅85萬元,帶動近百戶的脫貧家庭實現穩定增收,讓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好處。
經過發展,目前大化基本構建了“縣萬只、鄉千只、村百只”湖羊產業發展格局,湖羊產業在全縣遍地開花,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在大化,不僅發展了湖羊養殖,七百弄雞產業發展的故事也在千山萬弄間上演。七百弄雞是瑤族群眾自繁自養的地方品種,已成為地標產品。近年來,大化不斷推動七百弄雞這一特色產業向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在貢川鄉清坡村,一幢幢藍色的七百弄雞養殖大棚在群山間林立,這片曾經被撂荒二三十年的山間林地,如今成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大山間的七百弄雞養殖場。唐毓春 攝
清坡村曾因耕地面積少,山區交通閉塞,許多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大片的林地被撂荒。近年來,清坡村通過流轉村民閑置的上百畝林地,將養殖場建到大山中,用于養殖七百弄雞。300畝林地,成了天然的雞舍。
清坡村坡線屯風貌。張嫻君 攝
清坡村黨支部書記韋良高介紹,養殖場的收入按照養殖戶75%、村集體5%、合作社20%的比例進行分紅,這樣的分配方式,提高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如今,村內170戶脫貧戶,690余人,都參與到聯合養雞的產業中來,形成從“輸血”到“造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目前,清坡村的七百弄雞年產量已有30萬只。
漁旅融合,實現“生態美”向“產業美”蛻變
大化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紅水河在崇山峻嶺中蜿蜒,形成了大化山奇水秀的自然風貌。上世紀末,隨著紅水河大化、巖灘、龍灘三大梯級電站相繼建成,大化成為名副其實的水電之鄉,水域面積寬廣的庫區,成為發展漁業的理想之地。
發展鄉村產業必須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要將生態和綠色鑄造為產業發展的基因和靈魂。近年來,大化拓寬產業發展思路,漁旅融合的實踐,在大化北景鎮孕育而生。
2019年,大化在北景鎮那色村音圩屯啟動建設紅水河—東盟國際垂釣基地項目。大化文旅集團投入資金建設游客服務中心、漁業文化展示館、飛漁廣場、垂釣浮橋等,基地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亟ǔ芍两?,已舉辦多場垂釣大賽。
紅水河—東盟國際垂釣基地。張嫻君 攝
行走在飛魚廣場上,遠可觀群山綿延、草木蔥蘢,近可看紅水河環繞而過、微風拂過,好不愜意??v橫在寬闊水面上的垂釣浮橋,設有大型釣位130余個。垂釣區魚類眾多,主要種類有大頭魚、白鰱魚、青魚、黑草魚等40余種。游客的垂釣所得可送到游客中心,現場加工成美味可口的特色鮮魚菜肴。碼頭處還設置了快艇等水上娛樂項目,在垂釣之余,還能體驗到緊張刺激的水上運動。
漁業文化展示館內展示的魚類菜肴。張嫻君 攝
憑借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魚類,基地吸引著八方來客,一年約3萬人次前來垂釣。據了解,垂釣方面的收入主要歸大化縣音圩合龍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所有,年收入約60萬元,合作社每年給村民帶來約9萬元分紅。在垂釣經濟的帶動下,那色村的農家樂、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成為周邊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讓家門口的美麗資源轉換成美麗經濟。
垂釣基地內的水上娛樂項目。張嫻君 攝
大化還深度挖掘當地的漁旅資源,打造面積為1.2萬畝的紅水河巖灘庫區生態漁業田園綜合體,核心區域涉及北景鎮的那色、江棟、漢達等村(社區)。該項目計劃通過旅游助力農業發展、促進三產融合,推動鄉村振興。
千山萬弄間,特色產業遍地開花,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在繪就。今年,大化將持續發展雞、羊、牛、魚四大特色產業,抓好七百弄雞產業的品質提升、產品加工等工作,發展壯大肉牛產業,加快打造“南方羊都”、建設“陸基桶養”生態漁業的步伐,力爭出欄家禽250萬羽、肉羊19.6萬只、肉牛2.3萬頭、水產品產量1.7萬噸、生豬32萬頭以上。
一個個興起的產業為大石山區的人們帶來致富希望,一項項產業的探索讓發展的規劃更加清晰,瑤鄉人民的鄉村振興之路也在不斷前行中越走越扎實。
統籌:陳婕
文字:黃浩銘、張嫻君
圖片:張嫻君、唐毓春
鳴謝:大化瑤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新華社廣西分社 新華網 聯合出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