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價格的因素有哪些?
(1)成本。商品價格由生產資料成本、勞動成本和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即利潤(含稅)三部分組成。其中,前兩部分共同構成商品的生產成本(包括流通領域的流通成本),即企業生產或銷售某種產品所發生的材料成本和工資成本,屬于企業的生產投入,必須通過商品銷售進行價格補償。由于并非所有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都歸企業所有,因此將剩余價值分為企業利潤和稅收。因此,商品市場價格由成本、利潤和稅收重要組成。在生產技術領域,商品市場價格進行具體由生產企業成本、生產經營利潤和消費稅(資源稅或產品稅)構成;在流通經濟領域,商品銷售價格由進貨管理成本(批發價格或產地進貨價格)、流通時間成本、批發或零售利潤和增值稅組成。
成本管理構成了商品市場價格的主體。從商品價格構成的總體情況看,工業品成本占價格構成的70%左右,而農產品成本在品種間差異較大,占價格構成的50%左右,占價格的90%左右。因此,成本的變化是影響我國企業進行商品經濟市場價格變化的最重要問題主要原因。正常情況下,成本和價格同向變動,商品成本和價格會上升,商品成本和價格也會下降。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成本實際上是資本的消耗。當一個生產周期或商業周期結束時,只有通過銷售產品和回收資金,才能補償資金的消耗,獲得利潤。企業的預付款項能否可以得到補償,取決于中國商品市場價格與成本的關系。資本消費只有在商品價格與成本相等時才能得到完全補償,而不考慮稅收等因素。價格低于成本,資金管理資源消耗得不到補償,預付資金使用可以通過減少,企業發展經營虧損。一般來說,企業產品的價格至少高于成本,這樣企業就可以盈利。所以成本是一個企業可以制定價格的最低經濟不斷發展界限。
然而,強調成本作為定價的最低經濟門檻并不意味著任何企業的產品價格在任何情況下都高于或等于成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往往不是由企業決定的,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市場決策,尤其是對小企業而言。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管理不善、技術落后等原因,少數企業的成本可能會超過市場價格,企業將面臨停產或破產的命運。
(2)供求之間相互關系。在市場不斷發展中國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的供給方和需求方以市場為紐帶,以價格為中介,形成自己一個供求影響關系。商品供求的變化與商品價格的變化是因果關系和逆向循環。
具體表現如下:
供需變化引起價格變化:供大于求,商品價格下跌;如果供小于求,商品價格就會上漲。
商品價格變化會影響商品供求變化:商品價格上漲,商品供給增加,需求減少;如果商品價格下跌,就會減少商品供給,增加需求。
(3)這種關系表明,供給或需求的增加會變成減少,價格的下降會變成增加。原來不平衡的供給大于需求。通過市場競爭和價格變化,會轉化為某種情況下需求大于供給的新的不平衡。
(4)國家發展經濟社會政策。國家市場經濟管理政策對價格形成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
國家經濟政策對價格形成形成的間接影響主要表現在一些國家經濟政策的實施將導致商品成本、市場供求和其他因素的變化。
在采購實踐中是怎么操作的呢?
一個新產品,一個新配件如果不能核算成本,就只能采用估算的方式了,一個人估算的成本不服眾,就多個部門參與估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于是乎就估算出一個參考價位。
在實際談判中,談判人員也基本會參照這個參考價位去落實。而在企業招標中往往會設置底價,這個底價也應該是參考價位了,是招標過程中,就大概會選擇價格最接近的去授標。
由此看來,客戶認同的價值對采購價格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們采購價格談判時,一定要重視這方面對價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