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
開年至今,各領域政策頻出。5月,“雙減”政策落地教育界,教育被剝離作為“資本運作工具”的屬性;7月,《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出臺,平臺型企業派遣工的權益保護被提上日程;10月,《反壟斷法》修正草案提請審議,資本在互聯網領域的無序擴張被戴上“緊箍”......
而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后,是我國經濟發展正直面兩個拐點的事實。
國際上,長久以來,我國發揮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勢,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機會,形成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隨之而來的則是“卡脖子”問題突出、結構轉換復雜性上升等難題。
國內來看,盡管我國人均GDP已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但仍舊面臨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發生變化、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供求脫節等問題。
未來,該當如何?縱觀近一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答案已然清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探索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堅持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作為市場經濟微觀基礎的企業,理應擔負起上述使命。唯一留待解答的便是,如何履責?
待解答問題一:“雙循環”格局下,如何重塑發展路徑?
“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須實現內部可循環,并且提供巨大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支撐并帶動外循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曾如是解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而從過去一年的實踐來看,“撬動國內市場”這一提法在新能源汽車銷售領域體現的尤為明顯。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121.5萬輛和120.6萬輛,同比增長均為2倍。有觀點指出,在國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的大背景下,作為僅次于房地產的大宗商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以此為背景,再疊加“雙碳”、“共同富裕”等課題,擺在汽車企業面前的問題不少,如何進行新營銷探索?如果理解“共同富裕”背景下的社會責任和品牌傳播?如何重塑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發展路徑?
待解答問題二:展望共同富裕,科技如何賦能財富管理方式變革?
《求是》雜志曾刊登習主席文章《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表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
而談及富裕、財富積累,金融二字被賦予了不同程度的期望。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覆蓋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期貨等領域,種類齊全、競爭充分的金融體系。截至2020年末,我國金融業總資產達353.19萬億元。與此同時,伴隨著權益投資大時代的來臨,在大眾理財領域,凈值化產品轉型使得大眾理財服務進一步優化。
此時,留待金融業回答的問題包括,隨著年輕人理財群體的壯大,公募基金等理財方式亦逐漸升溫,在這樣的背景下,科技如何賦能財富管理方式變革?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如何在震蕩市中點亮投資收益?
待解答問題三:高質量發展成主流,企業如何兼顧存量博弈?
“經濟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也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對應不同的需求結構、產業結構、技術體系和關聯方式,要求發展方式與時俱進。”
回觀今年,“高質量發展”出現在了不同的經濟語境里。有媒體人指出,觀察中國經濟形勢、解析未來方略的鑰匙,“高質量發展”必然是秉軸持鈞的關鍵。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把“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提煉總結為我國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的規律性認識,并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在此背景下,亟須我國科技企業回答的問題包括:如何把握存量博弈和高質量發展?如何緊抓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開拓新業態的創新之路?
萬水千山,道不遠人。11月9日至11月15日,以“聚力探討行業前沿、賦能企業持續發展”為目標,中國經營報社將聯合中經未來共同主辦2021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周,助推各行業突破固有商業邊界,在變量中尋找新契機。
獨行快,眾行遠。今年,我們將邀請來自北京銀行、長城汽車、一汽集團、北汽集團、寶馬、奔馳、民生銀行、人保集團、泰康人壽、佳兆業集團、綠地集團、遠洋集團、小米科技、科大訊飛、拼多多、快手、三星、華為、復星國際、百濟神州、伊利、藍月亮、康寶萊、光明等近200家領軍企業。
7天思想碰撞,匯集9場前沿品牌峰會,2場高端交流晚宴,聯動主流媒體50家,《中國經營報》誠摯希望聚多方智慧,共同聚焦全球經濟變遷,展望并深入分析2022年中國經濟新機遇、新挑戰,求解未來中國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