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作品《對不起,我忘了》試演片段劇照。(主辦方供圖)
首屆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日前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舉辦作品認標會,兩部作品《生死簽》《對不起,我忘了》與制作方正式簽約制作,有望于明年與觀眾見面。
兩部簽約作品是過去一年孵化計劃從77部投稿作品中甄選出的,經過劇本朗讀會后挑選、工作坊呈現等環節,順利對接制作方。“孵化機制希望帶動創作者、制作者、孵化方、版權方、市場運營者、劇院等各方共同成長,激起行業的深層動力。”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說,“去年收到77部作品,今年收到投稿作品147部,更多年輕創作者的愿望和熱情正在孵化平臺上生長。”在行業受疫情影響的特殊時期,孵化計劃的持續發聲不僅為創作層面和藝術領域注入潛能,也在探索和突破國內音樂劇創作和制作的新模式。
理順產業分工,創作之路會越走越順
業內人士提起孵化計劃,大多“眼睛放光”。中國音樂劇市場發展以來,苦于原創音樂劇影響力小、人才較弱的問題已久,而版權引進又面臨成本高、本土化不易的雙重壓力。作為國內首個集平臺與模式之力、從音樂劇創作階段提供助力的孵育項目,孵化計劃抓住行業痛點,希冀從核心創作階段注入強力,催生本土優秀版權作品,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帶動原創力量的集體成長。此前,首屆孵化計劃舉行的創作分享會、孵化大師班、劇本朗讀會、工作坊呈現等活動都備受業內外關注。
在多個制作方表達合作意向后,《生死簽》和《對不起,我忘了》兩部作品今日公布認標結果,并將于合同簽訂后18個月內完成首演,以更成熟和完整的面貌與觀眾在劇場相見。
“音樂劇的成功,必須經過本土化的過程,最大限度服務本土觀眾。”孵化統籌、制作人王海笑說。首屆孵化計劃明確作品孵化目標,并為創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環境,由經驗豐富的導師帶領創作者前進、聽取觀眾反饋,建立了科學管理的孵化過程。而市場對接,也是音樂劇產業中的重要一環,讓創作者、孵化方和制作方能夠互相支撐、資源互補,共建音樂劇未來的良好生態。“通過孵化計劃把好的作品放在投資者面前,完成產業分工,接下來的路會越來越順。創作、投資、管理、后期經營分階段走,也是國外成功音樂劇產業共同遵循的路線。”孵化評審、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表示。
優質創作涌現,為未來的演出蓄力
孵化計劃于今年2月底特別發布以疫情為線索的“特別征集”活動,短短一個月時間就收到了52部作品投稿,凝聚著創作者們對于這段特殊時光的感觸和心血。
《生死簽》藝術總監周可人與編劇何瑩今年也投稿了新作品,雖然劇本風格和形式不同,何瑩直言“成長了”,對音樂劇創作更清楚如何入手、一步步往下創作。
在專注、專業和創作視野上,青年人才都有各自的體會。“之前我做編劇很多時候,是一個人在家寫劇本,做紀錄片也是拍好回來才會有團隊一起做后期。這次完全不同,一開始就是團隊一起努力完成一件事,不是一個人在戰斗的感覺特別開心,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單。”《對不起,我忘了》編劇李宜橙感慨,“過去一年最大的收獲也在團隊合作,思考的問題不再局限于情節故事,而是考量呈現方面的問題。”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則表示,在與觀眾暫別的特殊時期,尤其需要提振信心。旨在為未來發展蓄力、孕育創作力量的孵化計劃進入市場對接,也是行業危中尋機的探索。“疫情下演出面臨不確定性,但來日依然可期。”(記者 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