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峰 北京報道
按照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工作整體安排,5月9日至15日,教育部、民政部、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派出七個督查組,開展專項督查,覆蓋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督察組將赴培訓機構、中小學校進行實地調研,安排一定時間進行暗訪或媒體自由采訪,通過不打招呼隨機抽查校外培訓機構,暗訪學生、家長等方式,客觀真實地了解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情況。
按照各省份發(fā)布的治理方案,督查期間,各省份普遍處于全面部署和排查摸底階段,各省份普遍要求對轄區(qū)內所有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摸排、分類、登記、造冊,建立《黑名單》和《白名單》,還有的省份要求對轄區(qū)內中小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的情況也要進行登記。
此外,《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正在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明確了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的設置條件。教育部此前表示,對校外培訓機構的規(guī)范,將探索建立負面清單制度和聯合監(jiān)管機制。
建立培訓機構黑白名單
今年2月13日,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發(fā)出通知,要求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教育部網站4月27日消息稱,全國22個省份公布了方案,啟動專項治理工作。
此次治理行動的對象,既包括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沒有營業(yè)執(zhí)照和辦學許可證、有營業(yè)執(zhí)照但沒有辦學許可證的校外培訓機構;也包括校外培訓機構的不良行為。后者主要包括開展學科類培訓(主要指語文、數學等)出現的“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行為,以及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等。
治理行動的對象還包括中小學校及其教師,比如中小學校招生入學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掛鉤,不遵守教學計劃、“非零起點教學”等行為,以及中小學教師課上不講課后到校外培訓機構講,并誘導或逼迫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等。
今年3月,湖南省長沙市查處了湖南明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家無證辦學機構。公開報道稱,2018年2月,該公司組織“明才杯”學科知識競賽,收取考試費用,同時虛假宣傳,欺騙家長和學生。負責人已被責令停止辦學,有關虛假宣傳行為移交工商部門處理。
在當地網絡論壇上,曾有家長發(fā)帖稱,有“明才杯”的獲獎學員,得到了當地一所知名高中理科實驗班的面簽機會。
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各省份已發(fā)布的治理方案發(fā)現,各省份普遍要求建立校外培訓機構的黑名單和白名單,公布有安全隱患、無資質和有不良行為的校外培訓機構名單。
有的省份也部署了“自選動作”,比如西藏要求重點排查對學齡前兒童進行小學化(課程)教育,黑龍江要求堅決糾正校外培訓機構舉辦知識教學類(如語文、數學、奧數等)學前班,并嚴禁將培訓成績以各種形式提供給中小學校。
重慶、廣東等地除了部署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摸底,還要求對中小學生參加課外培訓情況進行統(tǒng)計。比如廣東要求每個縣(市、區(qū))分別統(tǒng)計小學、初中、高中參加課外培訓和沒有參加課外培訓的學生人數,還要求統(tǒng)計學生參加培訓課程數量情況、培訓時間和每月培訓金額。
2017年6月,上海開展了規(guī)范校外機構試點,對7000多家機構進行了排查整頓,其中無照經營的1300多家直接取締,有執(zhí)照但無資質的3200多家機構被要求停止招生。
2017年3月,陜西漢中漢臺區(qū)取締不合格培訓機構17所,關停整改45所;登記備案校外托管機構59所,取締不合格托管機構41所,關停整改8所。
或促行業(yè)洗牌
但在教育焦慮普遍嚴重的當下,“報班”可謂依舊是市場“剛需”。
多位學生家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并未取消或減少報課外培訓班的計劃。
另有大型校外培訓機構負責人在4月告訴記者,其機構的奧賽培訓招生情況并未受影響。
此次治理行動,也是《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出臺前的一次“清場”,未來將從實際監(jiān)管和制度建設兩個層面提高準入門檻、規(guī)范市場環(huán)境。
《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提出,民辦教育培訓機構應當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審批,并應當具備與所實施教育活動相適應的場地、設施設備、辦學經費、管理能力、課程資源、相應資質的教學人員等。
“對于那些沒有拿到辦學許可證的小培訓機構,這是一個很高的門檻,” 浙江大學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華說,“那些小作坊式機構,基本上沒法再進入與學校文化教育課程相關或者與升學、考試相關的補習輔導市場。”
2017年11月29日,教育部在對一份全國政協(xié)提案的回復函中表示,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將進一步做好《民辦教育實施條例》的修訂工作,嚴把入口關,對于未取得相應許可證的,一律不予登記注冊,建立多部門聯合監(jiān)管機制,探索建立校外培訓機構負面清單制度,推動培訓機構規(guī)范有序、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一名私募基金教育板塊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教育培訓市場存在大量不合規(guī)的小作坊,頭部化、正規(guī)化將是這個市場的發(fā)展趨勢。
這也就是說,那些資質齊全、經營合規(guī)的大機構,將更有希望在這場“整頓”風暴中活下來。
業(yè)內有人士告訴記者,早些年不少大機構教師離職出走創(chuàng)辦小機構。如今應對整頓行動,小機構應對能力弱,目前一些大機構已在考慮“招安”小機構。未來教育培訓行業(yè)可能出現一波“以大并小”的小熱潮。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校外培訓市場規(guī)模大,市場主體數量多,這給治理行動的執(zhí)法帶來一定挑戰(zhàn),以往缺少這方面的執(zhí)法經驗,只能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吳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