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4日電(陳劍)23日,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下簡稱“聯席會議”)召開,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楊玉柱在會上表示,當前非法集資案件繼續“雙降”,但總體形勢依然嚴峻。
據聯席會議辦公室統計,2017年全國新發涉嫌非法集資案件5052起,涉案金額1795.5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8%、28.5%,2018年1-3月,新發非法集資案件1037起,涉案金額269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6.5%和42.3%,繼續保持“雙降”態勢。
但需要指出的是,總體形勢依然嚴峻。主要表現在,案件總量仍在高位運行,參與集資人數持續上升,跨省案件持續多發,涉及多個省份乃至全國的重特大案件仍時有發生。
“2017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立案偵辦非法集資案件8600起,其中涉案金額超億元的案件達50起,且動輒數十億、上百億元,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公安部經偵局副局長王志廣表示。
最高人民法院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全國法院新收非法集資犯罪案件同比分別上升108.23%、36.7%、6.13%;2015年至2017年審結非法集資犯罪案件同比分別上升70.1%、76.2%、22.2%。
“目前是非法集資案件高發期。跨省份的大案要案不斷出現,涉案數額不斷攀升,集資參與人數量和規模也不斷增大。多數案件往往是因資金鏈斷裂后才案發,非法集資的錢款往往已經用于償付高額利息、企業運作和運營支出以及犯罪分子揮霍,追贓挽損難度大。”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審判長陳學勇說。
從發案行業看,當前全國非法集資新發案件幾乎遍布所有行業,呈現“遍地開花”的特點,投融資類中介機構、互聯網金融平臺、房地產、農業等重點行業案件持續高發。大量民間投融資機構、互聯網平臺等非持牌機構違法違規從事集資融資活動,發案數占總量30%以上。
陳學勇說,從案件情況看,涉案地區快速從東部向中西部擴散,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蔓延。除江蘇、浙江、河南、山東等原有的高發地區外,北京、河北、山西、重慶、貴州、新疆、云南、安徽等成為新的高發區。
“一些不法分子借農民合作社名義,打著合作金融旗號,突破"社員制""封閉性"原則,超范圍對外吸收資金,用于轉貸賺取利差或將資金用于其他方面牟利。”農業農村部經管總站副站長趙鐵橋透露。在他看來,涉農合作組織非法集資情況的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與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傳統的銀行儲蓄已不能有效滿足農民投資理財的需要,以及農民風險意識和辨別能力較弱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