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匯聚人氣,打造集成電路的產業集群,江北新區在政策、人才、技術、金融和市場等各個方面都做了部署,以集政產學研多方的力量激活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
從產業空白到集聚140多家集成電路相關企業,讓“芯片之城”初具雛形,南京江北新區(下稱“新區”)用了3年。
作為芯片領域的龍頭企業,最早入駐江北新區的臺積電見證了新區從起點開始的變化。“2015年我們剛來的時候荒蕪一片,到了2017年,水、電、機器,所有配套設備都改善好了。”在最近的2018年中國半導體市場年會暨“IC中國”峰會(下稱“2018中國半導體年會”)上,臺積電(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羅鎮球說,“全世界能跟上臺積電腳步的不多,江北新區跟上了,而且還在加速。”
2016年7月,全球最大專業集成電路制造服務(晶圓代工)企業臺積電的工廠落戶新區,為“芯片之城”奠定了基礎,也挑起了舞龍頭的重任。該項目總投資約30億美元,2018年正式投產后,年銷售有望達20億美元以上。目前,新區已被正式列為省級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地。
用羅鎮球的話來說,臺積電最初選擇落戶南京,除了看中當地政府的執行力和服務效率,還有當地政府對于企業及芯片行業的了解程度。
在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芯片之城”的藍圖上,凝聚專業的人才團隊,集合政產學研的多方力量,是撬動這塊千億產業、共建創新高地的必經之路。
“芯片之城”的基礎和挑戰
江北新區軟件園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南京的集成電路應用廣泛,擁有一定的市場基礎,但過去產業體量不大。“以前一周只有一兩家企業來訪,現在我們平均每人每天都要接待五六家企業。”
目前,新區已經引進了臺積電、紫光存儲、ARM、Synopsys、中感微、華大九天、晶門科技等龍頭和引領性企業,集成電路芯片設計、晶圓制造、芯片封裝、成品測試、終端制造等上下游企業加速集聚。特別是去年以來,新增各類集成電路企業100余家,國內排名前十位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已有半數在新區集聚,集成電路全產業鏈正在新區迅速形成。
作為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地處制造業強省的南京在制造業領域擁有較強的產業基礎。南京最大的優勢是當地的人才資源,南京是中國高校分布密集的城市之一,共有各類人才210萬,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院校均開設有微電子相關的專業,可為集成電路產業提供有力支撐。
在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珂看來,南京地處長三角地區的重要位置,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的芯片產業發展勢頭最好。“北京制造能力相對弱一些,深圳因為靠近市場,設計強但制造不夠強,長三角制造最強。南京又擁有區位優勢,相信未來會有大的發展。”李珂說。
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石磊表示,集成電路不是地域性的產業,而是全球性的,因此南京要打造“芯片之城”,必須要營造產業生態,聚集人氣。圍繞臺積電打造全產業鏈的生態,南京是有文章可做的。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5411.3億元,同比增長24.8%。賽迪顧問預測,到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將超過9000億元,2017~202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則高達20.8%。這一增速遠遠超過了世界的平均速度,也是“芯片之城”發展的大勢所趨。
“中國集成電路行業是全球增長最快的,2000年~2017年的平均增速是全球的近5倍。”除了增速,李珂表示,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占全球的一半左右。
不過,正如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周子學在2018中國半導體年會上所提出的那樣,中國整體的芯片行業發展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存在競爭力較弱和資源分散等問題。在中美貿易戰升級的大背景下,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也面臨更大的挑戰。
李珂坦言,就中國大陸的集成電路技術而言,也要比世界落后2~3代。如果只是保持同步發展,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就不能縮小。因此,通過開放與合作想辦法趕超,在比如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興領域尋求突破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由于國內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太快,相關人才的缺口也較大。一方面,國內快速發展的芯片領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前來分享紅利,據李珂稱,國內產業雇傭的國外人才占了20%的比例;另一方面,國內相關工程師的缺口每年也在5萬左右的規模。
政策助力與政產學研合力
為了匯聚人氣,打造集成電路的產業集群,新區在政策、人才、技術、金融和市場等各個方面都做了部署,以集政產學研多方的力量激活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
2016年,南京市出臺了《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意見》及配套政策;今年,《關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安居工作的實施意見》相繼出爐;新區也推出了《促進創新創業十條政策措施》,針對研發機構、知識產權促進等方面給予支持,還對集成電路產業在流片補貼、資金投入、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了扶持。
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的成立是政產學研通力合作的例子。2016年下半年,新區建成了全國首個涵蓋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全方位產業要素的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ICisC,即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并獲批成為工信部首批“芯火”雙創平臺項目。該中心設立了集成電路人才培養與服務平臺、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系統應用平臺四大特色平臺,目標就是把握產業發展的痛點,整合海內外的創新資源,為客戶提供精準且專業的服務。
“南京江北的面積比深圳市還大。一定要協同發展,國內外協同創新資源,上下游互動支持。”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在2018中國半導體年會上反復強調資源的整合與協同發展。
為了加快新型研發機構落地,完善機制創新,新區主動與國際頂尖研發機構展開合作。為了激發企業的發展潛能,新區依托專業的服務能力,幫助中小企業對接集成電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政府的扶持及補助政策;針對規模企業對兼并重組的需求和對產業生態的需求,新區則通過吸引產業鏈各環節企業入駐,為企業提供支撐配套。
在人才培育方面,新區在人才資源豐富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推動校企合作。目前已聯合東南大學、南京大學等7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國家示范性微電子學院(南京)人才培養聯盟,建立了集成電路電教培訓中心,并牽頭知名高校籌建江蘇應用型本科IC人才培養聯盟。新區還和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Synopsys、中感微、華大九天、中科芯等多家單位建立聯合課程,為區域的產業發展提供專業人才供給。新區的線上人才服務平臺及線下人才實訓基地也將于今年7月投入使用,屆時可容納1500人同時實訓學習。
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的支持必不可少。2016年,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新區管委會及相關平臺共同出資設立了南京江北新區發展基金,重點對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優勢行業、特色產業進行投資的區域引導母基金,總規模達200億元。同時,新區還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吸引近百億社會資本參與其中,包括主要面向中早期投資的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基金。該批基金已正式投入運營。
羅群表示,未來新區“芯片之城”將重點依托三大產業發展基地:集成電路設計及綜合應用基地,主要以新區產業技術研創園為載體,借力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創新發展平臺,促進芯片與系統應用產業的協同發展;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主要以新區軟件園為載體,創建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創新中心,以集成電路設計帶動產業鏈的跨越發展;集成電路晶圓制造及封測基地,主要以浦口經濟開發區和智能制造產業園為載體,發展晶圓制造、配套材料及封測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