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設計師們在文昌發射場持續監控產品工作狀態。受訪者供圖
2022年5月10日凌晨1時56分,天舟四號貨運飛船被成功送上太空。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七研究院第七設計部為天舟四號“成功發貨”起到了重要作用。金融投資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成都“含航量”爆表,航天“成都造”已成為成都新名片。記者聯系到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七研究院第七設計部宇航項目辦主任蔣琳和設計師李丹,一起聊聊航天“成都造”的故事。
高端航天盡顯人情味兒
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是我國空間站工程由關鍵技術階段轉入組裝建造階段后發射的第一艘貨運飛船,這次發射也是空間站建造階段的第一次飛行任務,其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空間站的建造正式拉開了帷幕。
據蔣琳介紹,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承擔著為神舟十四號乘組在軌駐留、空間站組裝建造和空間科學實驗提供物資保障的任務。這次天舟四號裝載了航天員系統、空間站系統、空間應用系統等各系統共計兩百余套貨物,總重量約6噸,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七研究院第七設計部負責的貨運保障分系統,就是保障以上物資安全快遞到空間站。
在描述七部在天舟四號擔任的角色時,蔣琳用了“以人為本”四個字來概括。
“可以把我們的工作看成是‘快遞打包員’,所有的物資都需要經過包裝才能夠送上太空,宇航員在收到快遞后首先接觸的就是這些包裝,我們的工作與航天員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在產品制作的時候要考慮宇航員拿到貨物后怎么去用,用得更方便快捷。”蔣琳表示。
與天舟三號相比,天舟四號的貨包標簽進行了顏色分類,將食物、實驗用品等不同品類的貨物用不同顏色的標簽進行分類。雖然只是個小設計,但卻大大提升了宇航員的擇物效率,而這一巧思正來源于設計師的日常觀察。“平時取快遞,都是在一群亂糟糟的包裝盒里面找自己的包裹。宇航員在微重力的環境里行動受限,找、拆快遞都很費勁。如果能夠根據顏色一眼看到自己的東西,就會省時又省力。”李丹表示。
“我們其實就是給航天員在軌打造一個溫馨之家,為了更好地共情宇航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換位思考,平時購買產品時收到一些包裝比較好的產品,就會想這個包裝能不能在軌用,能不能方便航天員在軌拆快遞。”李丹說。
90后航天人越來越多
31歲的李丹已是天舟四號貨運保障分系統項目組里的骨干之一,江西南昌人,201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隨后來到成都工作,加入七院七部正式進入航天系統。而據蔣琳介紹,該項目團隊的平均年齡在31-32歲,剛畢業一兩年的學子也參與了本次研發,年齡在26、27歲。蔣琳打趣說,38歲的自己在團隊里已經算是老人了。
90后航天人越來越多,航天事業趨于年輕化。李丹向記者表示:“如今年輕人能在航天系統獨當一面,也是趕上了好時候。我一直覺得是在一個很好的時間進入了航天系統,載人航天項目啟動多年,老一輩的研發之路一窮二白,屬于技術空白狀態。而今這個時代,在一代又一代的摸索、沉淀之下,建立了非常好的研究平臺,也有很多豐富的研究經驗。我們在加入航天系統后,能夠快速地知道應該從哪些方面去研究,避免了走很多彎路。”
“航天需要用新技術來提高核心競爭力,而一項新技術的研發,背后是高強度的工作。年輕人更有沖勁,更能勝任這份工作,而這種沖勁和干勁也充分契合我們大力弘揚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從2016年參加工作開始,我參與了多艘貨運飛船的研制任務,而每一次的經歷都會產生強烈的自豪感。”李丹說。
與電視劇劇情不同,掌握高精尖技術的七部航天設計師們,日常生活并不是滿口火箭飛船和宇宙黑洞,他們的日常生活跟研究方向一樣接地氣,也會在私下討論龍泉山的枇杷何時成熟,準備去哪家采摘。按照李丹的說法,自己忙起來的狀態和閑下來的時光與成都這座城市高度契合。
航天“成都造”的“三個支持”
成都作為國家布局航空航天的重點城市,在衛星電子器件研制、火箭制造、地面設備及服務、空間信息應用、北斗導航應用等領域頗有建樹,具備全國領先的技術和產業化能力。談及“成都造”擁有如此地位的原因,蔣琳表示,這離不開“三個支持”。
首先,成都擁有良好的科研環境和航天科研實力,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均設立了航空航天相關專業及實驗室。包括本次的天舟四號項目,七部也與四川大學有著深度合作,四川大學的高分子學院在研發防震緩沖泡沫時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除此之外,成都也有相當多的科研院所,包括中電十所、中科院成都光電所等均參與到航天項目中來。
其次,成都作為新一線城市,對人才具備天然吸引力,這些年來成都出臺了一系列人才落戶政策,吸引更多人才落戶成都。有越來越多像李丹這樣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選擇留在成都,在閑適與激情并存的城市里感受平衡的魅力。
航天“成都造”同時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來,成都出臺了一大批利好航天的相關政策。2020年年底,成都發布了《成都衛星導航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0)》,到2030年成都要實現相關產業營收規模3000億元。《成都市“十四五”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未來成都將重點培育工業無人機、衛星互聯網和數字文創等搶占戰略制高點的優勢賽道。成都航空航天相關產業在持續釋放的利好政策指引下不斷完善,相關研發工作亦在不斷提質提速。
對于成都航天產業未來的發展,蔣琳表示,“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整個四川都擁有很好的航天產業基礎,未來成都或許會在新的商業航天領域大有作為。現在成都進入到商業航天領域的企業不在少數,后期在政策的牽引之下、在基礎技術的保障之下,勢必會煥發全新的生機。”(本報記者 薛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