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全國多地陸續迎來第一波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寶鵑嗓”“吞刀片”“水泥鼻”……“陽過”的網友用詼諧的方式分享感染經歷。普通人被感染后尚且能熬,可是孕婦抵抗力弱,感染后風險加劇,不敢隨意用藥,只能求助醫院。
從12月中旬開始,四川省內江市婦幼保健院迎來了一波就診高峰。一周多時間里,在嚴峻挑戰和巨大壓力下,醫護人員被感染者也是與日俱增。他們一邊承受著病毒帶來的折磨,一邊還要救治孕產婦,幫助她們順利誕下寶寶。12月27日,記者走進了內江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傾聽一線醫護人員的心聲。
感染病毒后未請假休息 堅持工作累倒在手術臺
下午5點,產科醫生熊華在辦公室電腦面前整理病人資料,她當天的上班時間是從早晨8點到第二天早晨8點,24個小時。
醫生熊華查房
科室醫生分為一線醫生和二線醫生,一線醫生負責處理收治病人、寫病歷、與病人溝通等事務,二線醫生則負責處理較為復雜的病人,帶著一線醫生一起做手術,有十多年從業經驗的熊華是二線醫生。
12月上旬,疫情防控新十條出臺沒幾天,熊華就出現了感染新冠后的癥狀。自始至終她都沒請假休息,她一直告訴自己,能堅持就堅持。
或許是一直沒有休息好,身體恢復得慢。12月20日晚,熊華在給一名孕婦做剖腹產手術時,癱倒在了手術臺。那名孕婦因前置胎盤伴出血,情況比較危急,做手術的加上熊華一共有3名醫生。手術做了一大半時,熊華突然覺得呼吸困難、缺氧、頭暈、心慌,體力不支縮在了地上,被攙扶了出來,手術由另外兩個醫生繼續進行。之后,躺在床上的熊華喝了點糖水,吸了氧,才緩過勁來。
通宵處理發燒孕婦 多種方式為高燒產婦降溫
產科醫生邱茜至今還記得,高峰出現的前幾天晚上收發燒孕婦的數據,12月17日晚上收了6個,18日晚上收了5個,后面幾天晚上至少都是5個,值班醫生忙了好幾個通宵。
“以前晚上收病人都是要生的產婦,18日那晚,我收了5個孕婦,只有1個是生娃娃。”邱茜說,孕婦發燒后,胎心容易加快,擔心胎兒窘迫,所以需要格外重視。一晚上,她忙著查房、開藥、指導物理降溫,好不容易這個孕婦退燒了,那個孕婦溫度又上升了,實在是分身乏術。
最緊張的一個病例是12月17日收治入院的孕婦楊某,因為胎兒生長受限,考慮終止妊娠。原本入院的時候并沒有新冠癥狀,可是住院后很快出現了發燒,胎心也不好。12月19日,醫生為楊某進行了剖腹產手術,幫助她順利誕下一個健康的男孩。可是手術后,楊某依舊高燒到40度。“如果持續不退燒,高熱容易引起抽搐、全身感染。”協助邱茜處理產婦的熊華說。
后來,醫生們通過反復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的方式,才讓楊某降下溫。
護士堅持上班 靠嘴巴呼吸時冷時熱
護士冉頌華的工作職責是負責辦理出院和計費,因為電腦正在護士臺前,她每天除了做好本職工作,還需要幫忙接待來咨詢的患者和家屬,不厭其煩地耐心解釋,這讓本就未痊愈的身體越來越差。
護士冉頌華堅持工作
一周前,冉頌華開始出現畏寒發冷。12月27日下午,坐在護士臺前的她一會兒發冷,一會兒冒汗,全身無力,鼻子堵塞后全靠嘴巴呼吸,說起話來聲音也有些沙啞。
之前科室的住院病人一般就二三十個,最近一段時間,最多時候有46個。入院者增多,出院者也多,冉頌華的工作量也加大了。每一位患者辦理出院,她都需要將病歷打出來,清理順序,核對清楚后讓家屬簽字。除此外,還要計算清理在院病人產生的各項費用。
她的上班時間原本是早上8點到下午5點半,忙起來常常六七點才能下班。吃飯雖然是自己帶飯,但是經常過了飯點才能吃,有時連喝水都顧不上。
冉頌華強調道,她并不是個例,科室醫護人員為了產婦和寶寶的健康,大家都在盡力咬牙堅持。他們相信過了這段時間,一切都會好起來。(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