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極致內卷
從4680身上,我們也可以稍微看到一點動力電池的未來。
首先,這個行業是極度內卷的。不光車企和車企卷,電池和電池卷,車企和電池現在都要卷。
之前,行業里只有比亞迪的電池自產自供,其他的車企基本都是由電池廠供貨,比如特斯拉,電池是從LG松下采購的小電池;現在,部分車企規模起來了,都開始自研電池了,特斯拉的4680、長城的大禹電池、廣汽的彈匣電池。
當然,電池廠也不會坐以待斃,之前寧德推出巧克力電池,推動換電,相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把電池標準化,增大自己在電池領域的話語權。
還有結構模式,CTP是把電池集成在車上,整車廠又要把份額搶回落整車廠搶電池廠份額,電池廠份額搶整車廠的pack份額。
曾經,電池廠和整車廠,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現在的電池廠和整車廠,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造車造到最后,都是在造電池。
極致內卷的結果,就是這個行業里面,沒有一個環節是安全的。
新能源汽車的戰場上,各路神仙打架。
鈷太貴了?砍掉,馬斯克說我們用無鈷電池;鋰價上漲了?比亞迪說我們要進軍上游買鋰礦;電解液要用雙氟了?寧德自己搞了個子公司生產。。。
拼到最后,這個行業誰能掌握話語權?應該就是創造能力最強的企業。
上游的鋰礦,目前看起來很穩,利潤很高,但是也許某一天會因為比亞迪、特斯拉的殺入,而改變格局;
電池廠也不穩固,電池產業本身的創新,遠沒有到終局,還有很多技術路線;另外,電池不像半導體,可以一納米一納米的擠牙膏,一塊電池續航到了1000km,續航這個指標就沒有意義了,一輛車續航1000km,和2000km,對于消費者來說,有什么區別?
假如不遠的未來,續航1000km、安全、充放電快、成本又低的電池,誰都能造出來,那電池廠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特斯拉自己造就行了,就算有訂單,利潤率也不會高。
這里讓人想起了蘋果產業鏈。
除了臺積電等少數幾家公司,幾乎所有產業鏈公司的命運,都掌握在蘋果的手上。
新能源汽車,終局也許也一樣。
關鍵詞: 4680電池的冷思考 4680電池還要卷到幾時 球場死胖子 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