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春日的暖陽,如果你走進稠江街道官塘下村,一定能聞到空氣中彌漫著甜蜜的味道。
麥芽糖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懷舊小食。日前,記者跟隨稠江街道青年委員王穎穎走進了官塘下村,只見村民正在用傳統工藝制作麥芽糖,他們將熬好的麥芽糖塊繞纏在木架上,插入光滑的打糖棍,經過一次次拉扯后,逐漸變成白色,膨松發泡,攤成餅狀包入芝麻、紅糖等餡料,捏成長條,最后剪成一段段的香甜麥芽糖。
“我從官塘下村走出去,回鄉盡自己所能,與鄉親們共同探索致富路,是理所應當的,重啟的麥芽糖廠就是村民的希望。”王穎穎說。為了更好傳承與發揚村里的麥芽糖文化,促進麥芽糖產業化,這些年,王穎穎與村兩委干部一起重建了麥芽糖糖廠,提高村集體收入,助力“消薄”增收,帶動村民就業,實現共同富裕。
鄉愁激活“老手藝”
久遠的年代,麥芽糖就是官塘下村少不得的年味。家家熬糖,家家愛吃糖。麥芽糖是王穎穎心中最溫暖的年味。“小時候,臘八過后,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過年的點心糖果,當然也少不了香香甜甜的麥芽糖。記憶中,每逢臘月,孩子們便圍在制作麥芽糖的大鍋旁,狠狠地咽著口水,等待麥芽糖出鍋。”王穎穎回憶道,正是這個“甜蜜的回憶”,讓她堅定了重啟麥芽糖手工藝制作的決心。
據了解,官塘下村麥芽糖制作基地至今仍保留著傳統手工制糖的工具。該村以種植大小麥為主,迄今已有300年歷史。文化禮堂內除了禮堂、講堂、展館及文體書畫區等固定區域外,還專門設立區塊,用來介紹麥芽糖的制作工藝,足見麥芽糖在這個村里舉足輕重的地位。
2020年,王穎穎當選為稠江街道新一屆青年委員。上任后,她發揮青年委員的骨干引領作用,配合村兩委充分挖掘村里人文資源、自然條件、區位優勢等區域特色,幫助提高村集體收入。“早年間,土地少,村民想通過農耕提高經濟收入,比較困難。于是,大家就想到了制作麥芽糖,然后把它拿到周邊縣市販賣這個方法。因為多種因素,舊糖廠已經不存在了,會制作麥芽糖的傳統手藝人越來越少。”王穎穎說,村里開了會,并進行多方調研,官塘下村兩委決定重啟麥芽糖糖廠這一項目。
麥芽“熬”出新希望
2020年10月,在稠江街道指導下,官塘下村又開始了用傳統工藝制作麥芽糖的營生。每年中秋前后,村里會定期組織擅長制作麥芽糖的村民,在基地內制作麥芽糖,一天的產量在60桶左右。“麥芽糖熬啊熬,熬出了濃濃的年味,也熬出了致富的新希望。”王穎穎說,跟以往不同的是,現在銷售麥芽糖再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樣走街串巷大聲吆喝了,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脈,與官塘下村兩委一起努力,在微信朋友圈里發起售賣,便捷的物流也助力麥芽糖銷售,產品很快就銷往遠近各地。
“麥芽糖每年都能為我們村帶來5萬元左右集體收入,加上村里的水果采摘園項目,預計可以帶來15萬元以上的收入,村民的生活就像這麥芽糖一樣,越‘嚼’越香甜。”官塘下村黨支部書記王祚說,麥芽糖制作是一門傳統手工藝,除了可以增加村民收入外,我們還希望將麥芽糖傳統制作手藝傳承給年輕一代,讓麥芽糖非遺文化一直流傳下去。
談及接下來的計劃,王穎穎坦言,她將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經商經驗,與村兩委一起盡自己所能,將麥芽糖糖廠不斷升級,早日實現產業化。“在線下,改變傳統的‘買糖要到糖廠’的觀念,結合便捷的手機支付方式,在兄弟村落、社區的文化禮堂、休閑區等處設立自動販賣點;在線上,利用成熟的電商平臺和地區優勢,為商品做好門到門的全路線服務,如‘綠禾網’‘誠信優選’‘叮咚買菜’等大眾APP。”王穎穎對未來充滿希望,她準備在接下來的一年里,投資25萬元,預計能營收約35萬元,利潤突破10萬元。(全媒體記者 龔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