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讓一個此前有些陌生的詞語闖入人們視野——流行病學調查,簡稱流調。
什么是流調?流調是怎么開展的?河南商報記者帶你揭秘背后的故事。
快 緊急36小時,“多問一嘴”很關鍵
“快來,立即開展流調工作!”
7月30日,鄭州市二七區在例行檢查中發現1例核酸初篩陽性病例。晚上7點,一個電話打來,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所長宋彩娟放下手中的碗筷,立馬和同事趕到病例所住的小區。
趕到現場時,她看到小區已經封閉,但臨街的商鋪還在營業,還有人在跳廣場舞。
當下,宋彩娟就告訴社區防控人員,商鋪必須立刻閉店,老百姓也得趕緊回家。因為流行病學調查必須和疫情防控結合起來,才能跟病毒“搶時間”,快速阻斷傳播鏈。
流調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環節,流調員更是“戰疫”一線的福爾摩斯。
勘察環境,各種詢問,連續記錄……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宋彩娟大汗淋漓,有種窒息的感覺。連續工作36小時后,才算是告一段落。
同在進行流調工作的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所所長梁士杰也感慨地說,盡可能地問詳細,“多問一嘴”很關鍵。
回顧鄭州這次的流調過程,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本亮總結了“三個快”:人員集結快、溯源快、報告快。
復核陽性結果出來,流調報告也出來了,并且,流調的同時,問出一個密接者,就立馬聯系、進行管控。
準 刨根問底、剝繭抽絲是每名流調員的“基本功”
流調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過程?
打個比方說,流調就像一條Vlog,描繪出主人公的點滴生活:旅行、逛吃、拍照、打卡……
更直白地說,流調就是要搞明白:在過去每一段時間里,你走過的路、遇到的人和發生的那些事兒。
誰傳染給你的?這需要流調員調查病例核酸檢測陽性或者發病前14天的行程軌跡。
你可能會傳染給誰?這就需要病例詳細回憶核酸檢測陽性或者發病前5天的點點滴滴。
有多詳細呢?比如,病例去了哪一家餐廳吃飯,流調員要知道病例坐在哪張桌子上、周圍的人多不多、有沒有戴口罩、進餐廳是否需要掃碼、餐廳的空調是中央空調還是臺式空調……
“去過哪兒、乘坐哪些交通工具、什么時候上車、是否戴口罩、坐在哪個車廂、有沒有和別人接觸……”在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檢測與評價所主管醫師朱慧麗看來,難的是怎么讓電話那頭的市民回憶起自己最近14天的行程。“有的市民接到電話一緊張,就想不起來自己最近干了什么,我就先安撫他的情緒。”朱慧麗說,打電話一打兩個小時是常態,為了更完整地還原病例的行程軌跡,必須一問再問,時間、地點、接觸到的人,確保準確無誤。
細 通過大數據幫助找回“丟失”的記憶
流調人員開展流調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老人,讓他們詳細回憶14天的行程,確實有難度。
在此次流調過程中,大數據是最強輔助,幫助病例找回“丟失”的記憶。
朱慧麗說,在給病例打電話的同時,大數據信息也已同步到手中,一邊回憶,一邊核實,極大提高了流調的速度和準確性,也能快速理清傳播鏈、傳播量,迅速對污染場所進行管控。
比如,哪些人是密接者,哪些人是次密接者;哪些地區需要封閉,哪些地區需要封控等。
梁士杰說,這次在排查一個病例時,發現他的14天行程軌跡里沒有遇到可疑人員,那他是怎么被傳染的呢?為了摸查清楚,就把時間往前推了2天,果然發現他接觸過一個病例。
流調,不僅要弄清楚單個病例的行程軌跡,而且要把所有病例的時間線都對上,這才是完整的傳播鏈。
細,就體現在:情況細、數據細、管控細。
鄭州此輪疫情之下,快速且準確的“流調”功不可沒,甚至是重中之重。
因為只有流調人員獲得真實、有效的人群信息,才能科學評估疫情動態,采取正確的防控措施。所以,如遇流調人員登門拜訪或電話、微信聊流調,請一定要主動、合作、信任!(河南商報記者熊卓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