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幾小時內、在互聯網迅速建立的“鄭州救援”線上平臺,四天三夜,吸引了全國范圍內3000余人加入。
他們輪班倒24小時不眠不休,搜集求救、救援信息10000+,完成超千人的救助工作……
這些素不相識的年輕人,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最小的只有14歲。他們說,這樣做,是因為共情,因為他們是中國人,也是這場暴雨中的行路人。
“有什么是我能做的嗎?”
7月20日上午,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宋功坐在鄭州大學的教室里,全神貫注地修習著《古代天文學八講》。
課程以“天地之大德曰生”開篇,老師講道,天地的最大恩德,是為宇宙和人類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環境,讓各類生命各得其所,安身立命。
宋功聽得入神,教室外的雨聲不像開始的淅淅瀝瀝,好像有些大了。
學習完、回到家吃了午餐,宋功帶著兩只愛犬下樓,站在單元門口,他覺得不太對勁,雨太大了,積水迅速累積。
宋功有過羅布泊無人區的救援經歷,正值下午上班高峰,小區內人漸多,還有姑娘穿著皮鞋,宋功說,“你穿這個不行,雨太大,別去上班了!”可當時的大家都不以為意。
接下來,天就像被誰開了個大口子,雨水咆哮著瓢潑而下,京廣北路隧道被淹、鄭州地鐵5號線站內被雨水倒灌……水災來得猝不及防,不少鄭州本地人都沒能反應過來,直到各路社交媒體上充斥著紛繁雜亂的求救信息,鄭州暴雨沖上了熱搜,大家才漸漸意識到:這個中部內陸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在一場特大暴雨中“淪陷”。
7月21日凌晨1:30,某個公眾號粉絲交流群,“夜貓子”們都關注著鄭州水災,求助信息像雪花般飄來,焦慮無聲地傳播開來,公眾號負責人突然問,“有什么是我能做的嗎?”
四天三夜,3000余名網友參與的“鄭州救援”
這句話像是一根火柴,點亮了災難后枯寂無邊的黑夜。
隨即,群內還沒睡的網友,開始發送自己搜集來的救援信息,一句話引來了越來越多的信息,負責人當機立斷,做了最初步的工作安排:搜集信息、撥打電話。
一個臨時起意,卻在四天三夜,由3000余名全國甚至海外愛心志愿者組成創建線上求救救援平臺,它至今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非要說名字的話,那就是“鄭州救援”。
最初的核心成員,都是簡單的網友關系,很多還是95后。海量求助信息撲面而來,核心成員們馬上認為,簡單的搜集和打電話,絕對不是長久之計。
建立共享文檔,將求救和救援信息分類錄入,整套“鄭州救援”線上平臺的運行邏輯,被幾位“熬夜選手”在兩個半小時內基本跑通,此時是21日的凌晨4點。
“不能只有信息的搜集、辨偽和聯系,最后一定要落實到救援。”網友小瑾說,在整個搜集過程中,他們發現缺少閉環求救—救援的聯系。
于是,他們又拉組建群,專門負責之前各組所有求救和救援信息的對接。
宋功是通過朋友圈加入這個求救和救援對接組的,這個組算是所有分組里最關鍵的。
等到早上7點,組織架構完善的8個微信群正式建立,群名簡單直接,每個都以“英文字母A-H序列+功能”命名。這個線上互助矩陣從籌建到完備,僅用6個小時。
24小時輪值、晝夜顛倒、手機被打爆……
每個群有明顯的分工,只要新人入群,都會被提示查看群通知,了解自己的權限和職責。
群里基本沒有一句廢話,宋功這個70后,訝異于群內的高效,“整個群運轉起來有條不紊,而且群里多數都是年輕的女孩子,她們工作起來果斷、干脆,甚至顛覆了我之前的認知。”
宋功從未如此“沉迷網絡”,群里有一個口號,“轉發千條不如救一條”。受氣氛感染,宋功熬了一天,血壓飆升,不得不保證每天6個小時的睡眠。
救援群里的小瑾,4天內只睡了大概14個小時,她說,很多成員都是這樣,連續工作15個小時,甚至有人連續三四天夜班。
“晝夜顛倒、吃不到飯、手機被打爆……當然是累的。”網友樂樂對河南商報記者說,“但想想在洪水中前行救援的大哥大姐、消防員和軍人們,還覺得累嗎?”
實地救援驚心動魄,但線上也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因為缺少經驗,需要不斷調試完善規則。
“比如最開始,每個組員都能自行錄入信息,可后來隨著群人員增加,這樣會導致文檔卡頓,信息雜亂。”網友小A說,“后來就設置了專員,負責對接已錄入信息的查重,整理表格的冗余或錯亂。”
工作流程修補后,為保證救援群24小時不間斷運轉,他們實行輪班制。為了照顧新伙伴,還額外設立了培訓群。即使這樣,夜班人員依然極度匱乏。小A說,最后拉過來很多身在國外的“時差黨”,才勉強補上夜班的空白。
因為每組的分工不同,就像流水線作業,功能是“電聯求助者”的F群組員們,尤其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網友KK是最初發起公眾號的工作人員之一,她說,除了F群,其他群里的伙伴們也不同程度出現了心理問題,“大概就是替代性創傷。”
包括宋功、KK在內的不少人,盡力調節群內氣氛,“比如我們多向各群發一些對接成功的救援、發人家的感謝,我知道這才是最能讓大家滿足的事情。”
“我們都是這場暴雨中的行路人”
24日,發起“鄭州救援”平臺的公眾號推送了一篇文章,《各位:江湖遠大,后會有期》。公告中說,四天三夜的努力,“鄭州救援”的求救和救援數據搜集已經10000+,完成了過千人的救援工作。
但當下的信息過多,他們聯系到了支持官方救援的復旦技術團隊,其會自動查重處理所有數據,所有的工作可以在技術幫助下快速實現并且直達救援一線,“我們將在大群公告半小時后關閉表格編輯權限……最后,非常感謝各位的努力,請務必照顧好各自的身體和心理狀況,江湖遠大,我們后會有期。”
網友小C說,她有機會一定要去一趟鄭州,看看這個曾經“奮斗”過的地方,或許走在路上,就能碰到被她救助過但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那種感覺一定很好。”
“辜鴻銘先生說過,中國人的骨子里是溫良的,我很認同。”網友小D說,“無法坐視同胞受苦受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中國人,也是共產黨一直以來的作風,身為一個中國人,這是分內之事,他們不是陌生人,五湖四海一家親,他們都是我們的親人。”
“苦熬的最大動力,是共情。”他們說,“善意不需要理由,我們都是這場暴雨中的行路人。”(河南商報記者張逸菲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