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上次使用的提貨點,已經休息,請更換提貨點。”經常使用社區團購“薅羊毛”的朱先生打開團購平臺后,收到這樣一條提示。他搜索了一圈,發現距離他最近的團長已經在500米之外。附近與他相熟的團長,都不約而同地“休息”。
而就在幾個月前,朱先生小區周邊社區團購團長還“群雄并立”。但如今社區團購團長為什么“休息”了?
最近的提貨點已在500米外
6月21日,家住鄭州格林山莊的朱先生通過社區團購在“盒馬集市”買了5斤番茄,在下單的時候,他發現上一次用的提貨點顯示:該提貨點“休息中”,于是不得不將取貨點設置在了距離小區500米外的一家牛奶批發點。
對此,朱先生表示,這已經是他最近第3次更換社區團購的提貨點。他最早是在小區西門的一家菜鳥驛站取貨。今年4月份,這家菜鳥驛站的站長開了至少6個社區團購平臺的取貨點。朱先生每次中午路過菜鳥驛站時,總能看見驛站門口的空地上,攤了一片正在分揀的社區團購平臺送來的貨品。
當時,朱先生生活的小區,社區團購提貨點可謂“群雄爭霸”。小區東門口50米范圍內,就有3個提貨點:一家火鍋半成品食材店、一家小商品批發鋪、一家小煙酒店。同時,小區內還有兩名“寶媽”也在做社區團購,取貨點占據了小區的東西門口。
不過,從5月份開始,朱先生小區周邊的提貨點陸續進入“休息中”,這也讓他原本下樓就能取貨的便利消失了。
搬了8袋25公斤的面粉,團長得到1.6元傭金
“不賺錢,還麻煩,就都關了。”朱先生此前經常提貨的菜鳥驛站站長田健說。
田健的這家菜鳥驛站嵌在一間小超市里。平時,妻子管理小超市和社區團購,他負責菜鳥驛站上貨、取貨。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架不住社區團購拓展人員“掃蕩式”地推,田健的小店最高峰時開了6個社區團購提貨點。由于每個平臺的送貨時間不一樣,田健的妻子在照顧小超市生意之余,一上午要接貨、點貨至少6次,經常忙得不可開交。有時候取貨慢了點,還要被客人埋怨。
忙碌不是問題,但傭金的減少、理賠的繁瑣,成為田健退出的原因。“年初各個平臺傭金都在10%左右,一般一單能賺1元左右傭金,我這里每天七八十單,每月能賺2000多元,可以補貼店面房租水電費。”田健說,但進入5月后,平臺傭金普遍降了,單量基本沒變,但收入少了一半還多。
一些用戶喜歡買的秒殺商品,傭金更是少得讓田健心寒。他曾碰到一個平臺低價秒殺25公斤一袋的面粉,田健的提貨點有8單,當天送貨的司機將面粉卸在馬路邊后就駕車絕塵而去,田健和妻子只好將面粉一袋袋抬回30米外的門店門口。
忙完后田健回來看了下后臺,一袋面粉傭金只有0.2元。這意味著,他們忙活半天,只賺了1.6元。當天下午,他就把這個平臺提貨點的服務給停了。
冰柜供給社區團購用,還不如賣冰棍賺錢
逐漸炎熱的天氣帶來的貨品存儲成本升高,成為壓倒部分團長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年5月中旬,鄭州同樂路附近的一家煙酒店,美團優選的團長張欣欣在冰柜中辟出了一大塊地方,存儲社區團購平臺送來的果蔬凍品等。
“五六月份賣得比較多的荔枝,如果不放在冷藏柜中,半天時間就會發酸。”張欣欣說,還有速凍餃子、凍肉、內酯豆腐等,冬天還可以放在店門口保存幾個小時,現在接到貨品之后都需要迅速用冰柜來保存。
存儲成本升高的同時,平臺的傭金卻一路走低。“現在平臺普遍是分類別定傭金,特價秒殺、低單價生鮮傭金最低,最低的商品甚至只有1%。”張欣欣說,6月初的時候,她這里每單傭金平均為兩三角錢??鄢约悍謷⒗碡?、等取貨的服務,傭金幾乎覆蓋不了為存儲貨品而支付的電費,她說,“賣幾根冰棍,都比放這些社區團購商品賺錢。”
不過,社區團購的區域經理和張欣欣說得很明白:不提供冷柜的提貨點基本都要面臨淘汰。此外,如果店主不提供冷柜保存而導致貨品變質,她作為團長要承擔貨損。看到冰棍的銷量隨著氣溫攀升,張欣欣把自家的社區團購平臺提貨點關了。
賺的不是傭金,是推廣獎勵
“平臺在有意淘汰一些團長,將資源向優質團長集中。”一社區團購平臺的運營人員說。他6月份也勸退了一些非沿街門店、單量不高的“寶媽”團長,一方面是為了提高配送效率,另一方面也是滿足周邊“大團長”的要求:他們希望同一個小區團長的密度不要太高,以保障單量和收入。
從平臺的發放獎勵的情況看,也更傾向“大團長”。“以前主要是賺傭金,現在主要是賺平臺推廣獎勵。”鄭州桐柏路錦藝城社區的“90后”團長張潔說。為了擴大用戶規模,在鄭州運作的社區團購平臺,幾乎都有“推廣賺現金”的活動。一個賬號當天通過團長在平臺上購買超過1元或是2元,就可被計入團長當天推廣任務。符合條件下單的賬號數超過一定數量,團長就可以通過平臺獲得一定獎勵。
張潔的提貨點也經營小超市,她見到平臺上價格低于進貨價的餅干、可樂、薯片等,就會鼓勵群內成員下單,幫助自己完成推廣任務。如果團友不喜歡這些商品,張潔會根據當天的下單情況進行回購,再放在店里慢慢銷售。
“一個平臺有100個訂單能拿250元推廣收入,如果在兩個平臺經常拿到推廣獎勵,月入萬元現在還是可以實現的。”張潔說。
靠疫情復活的社區團購接下來要怎么走?
月入萬元的張潔,盡管依然是社區團購中的佼佼者,但她對社區團購未來是迷惘的。
“我聽說有的團長和糧油的供應商串通,在大桶食用油價格低于供貨商價格時,團友們購買后讓供應商回購,這樣團長可以賺傭金加推廣費,供應商低價拿貨,最后平臺虧損。”她說。
上面這些明顯的“刷單”行為,張潔認為平臺應該可以監測到,但社區團購平臺還源源不斷地售賣25公斤一份的白糖、10公斤一桶的食用油、100瓶一份的純凈水等商品。這些“刷單”雖然可以讓平臺日活增加,但并非社區團購應有的服務模式。
2019年末,因為資金鏈等問題,社區團購一度走入絕路,而疫情讓社區團購復活,在后疫情時代,社區團購應該怎樣定位才能健康持續發展?做社區團購的互聯網巨頭,如何處理流量開發維護與變現的關系?如何處理社區團購業務與企業的發展協同問題?這些問題,目前看來沒有明確的答案。
社區團購的故事大約還要繼續。
6月22日,韻達旗下溜達商城上線社區團購業務,有生鮮果蔬、日用家居、服裝配飾等服務。韻達公關部工作人員回應稱:“溜達商城只是個技術測試平臺,據我了解,并沒有其他目的。”(河南商報記者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