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虧損預告帶來的連鎖反應,在順豐身上還在持續。
4月8日,順豐發布2021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稱本季度預計虧損9-12億。對比去年同期9.07億的凈利潤,一負一正,相差20個億。
市場反應很激烈,不僅次日股價直線跌停,隨后兩個交易日仍在持續綠盤。有媒體統計,相比較春節前期的高價高點,順豐在48個交易日里,市值蒸發了2730億元。
順豐這錢究竟花在了什么地方,又虧在了哪里?
官方給出了幾個中肯的解釋,包括春節期間的員工補貼的10億,春節期間的運力保障成本,資源上的重疊投放成本,新業務的拓展和前置投入等等。
拆開來看,前幾個問題是管理上的失策,王衛在隨后的股東溝通中也道歉,承認在管理上是有疏忽的。但最關鍵的業務拓展的支出上,則被認為是一次投資未來的策略。
王衛稱,去年順豐的新業務換來了不錯的增長,不過具體是什么業務并沒有具體指向。「電商在線」梳理順豐速運以及其關聯公司的投資動向發現,除了物流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順豐的電商之夢占據了不少的比重。
而在關于“社區團購”的業務問題上,王衛與之前對電商的熱情相反,改口稱“我們堅決不碰商流”。
從順豐優選、嘿客到前不久的豐伙臺,外界看來,順豐始終沒有放下電商的執念。但王衛信誓旦旦要做“獨立第三方”,是多番折騰之后,終于發現自己不合適做電商了?還是這次只是換了一個策略?順豐的投資版圖,或許說明了答案。
4年6筆電商投資
作為中國物流行業的高端玩家,順豐很早就有著布局生態的意識。
2008年,深圳順豐泰森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承擔著順豐對外投資的主力。2014年,泰森控股又生出一家子公司深圳市順豐投資有限公司,目前順豐的投資版圖基本都與這兩家公司相關。
梳理順豐歷年的項目會發現,前期順豐主要的標的仍然集中在快遞行業的不同鏈條,比如并購北京小紅帽、銀捷速遞等落地配企業,再比如豐巢快遞柜等代表的最后一公里。
隨后,順豐從速運擴展到物流快遞的各個領域,包括快運、冷鏈、合同物流、國際貨代、倉儲等服務。
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在整個47起對外投資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是最多的,占有12筆,其次是信息傳輸、潤健和信息技術服務,有11筆。
除卻這些主業,電商是順豐過往的投資里,另一個重頭。
2014年,順豐1000萬元投資手工美食電商平臺“有物”;
2015年,投資跨境電商平臺“牽趣網絡”、社區O2O電商平臺百米生活以及C2M電商平臺必要商城。
2016年,投資香港電商平臺士多;
2017年,數百萬投資母嬰電商平臺漂漂羽毛;
要進入一個并不怎么熟悉的領域,占據一定的市場地位,最快的方法就是投資行業里有潛力的公司。4年內6筆對外投資不算多,但對比同為物流企業的德邦來看,順豐在物流行業之外,對電商的興趣不可謂不濃烈。
數據顯示,德邦投資的行業里,無一例與電商相關,其他快遞企業如四通一達目前更是沒有電商強相關的投資。
對順豐而言,做大了物流然后切入電商,是始終沒有放棄的念想,刨除主業相關的布局,電商在其所有跨行業項目中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這當然并不是什么新鮮的發現,從順豐更大的動作里——比如2010年上線的順豐E商圈、2012年上線的順豐優選,2014年折騰的嗨客,2017年上線的“豐E足食”無人貨架等等——我們已然確證它對“商流”的興趣,更少為人知的投資動作只是另一種印證。
然而,隨著上述嘗試的無疾而終,順豐現有的這些投資會隨之撤銷,還是作為一種保守策略繼續維持它在電商領域的參與感呢?
相似的“失敗”
分析順豐在過去幾年投資的這些電商平臺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領域足夠垂直,受眾面也相對較窄。
無論是“手工美食”的有物,還是“大牌品質、工廠價格”的“必要”,香港的電商平臺“士多”,主打兒童紙尿褲的“漂漂羽毛”,從平臺提供的商品和服務上來看,其受眾都比較聚焦在有一定消費能力的特殊群體。
關于為什么投資這些平臺,順豐并沒有過多的公開解釋,但從邏輯上分析,順豐區別于四通一達的高質高價的物流服務,與這些高客單價的商品有著天然的吻合之處。
以目前幾家投資企業中體量最大的“必要商城”為例,雖然宣稱是“工廠價格“,但平臺的商品對比淘寶特價版和拼多多來說,價格還是普遍偏高,畢竟一條毛巾99元,一個拉箱699元并不匹配大部分人的消費水平。
根據公開數據,目前順豐是“必要”僅次于創始人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高達24.36%。
除了“必要”,順豐主控的電商公司還有“牽趣網絡”,持股48.39%,是第一大股東。這是一家跨境電商平臺,此前以“豐趣海淘”的名字運營,2018年6月,豐趣海淘還在重慶開出了線下精選店Wow哇噢,嘗試新零售模式。
另一家“漂漂羽毛“也是一家頗有來歷的母嬰公司。公開資料顯示,章子怡是這家公司的在任董事長,持股比例28.45%,是第二大股東。而第一大股東則也是業內頗為知名的母嬰企業“蜜芽寶貝”,持股42.68%。順豐則以10%的持股,位列第四大股東。
另一家持股公司“百米生活”,是一家通過免費WIFI打造的社區型電商平臺,目前順豐占股13%是它的第3大股東。
如何評價對上述幾家電商平臺的投資呢?
目前,“必要”是幾家中相對運營比較穩定的平臺,但對比同類型的“網易嚴選”、“淘寶心選”乃至小米有品都仍然沒有足夠的品牌優勢,而極為有限的供給和受眾也限制了它的擴張。
而包括百米生活、漂漂羽毛、牽趣網絡則都被曝出有被執行人的信息風險,上海牽趣網絡可以更是有7條失信執行人的高風險提示,被執行總金額超過600萬元。
那些沒被提到的平臺包括“有物”、“士多”,目前順豐已經不在股東名單上,從近況上來看,一家連官網都打不開,另一家在2018年800萬美元B輪融資后也沒有了后續。
如果僅從結果來看,順豐從親自下場到投資布局似乎都逃不脫失敗的命運。問題是,這一次順豐認清自己的能力邊界了嗎?
回歸主營業務
其實,對比“順豐優選”和“嘿客”時期的瘋狂擴張,王衛早就回到了保守的軌道。
2012年“順豐優選”上線前,王衛從深圳飛到北京,再三強調“順豐優選是不能失敗的項目”。2015年,王衛親自出任順豐商業的CEO,表示“我們的未來,是會走到很多行業里面去,做深很多行業,而不是‘最后一公里’的倉庫配送”。
這種激進伴隨著上市開始消褪。
根據借殼上市方案,從2013年至2015年,順豐商業的虧損達到1.26億元、6.14億元、8.66億元,累計虧損16.06億元。
2015年9月,順豐將順豐電商、順豐商業從上市集團順豐控股剝離,轉移到王衛自己控制的明德控股旗下。
而從投資動向上來看,2017年之后,順豐也基本沒有了電商相關的投資項目,取而代之的是同城、國際快運、供應鏈、科技智能等相關產業的布局。
但這并不意味著放棄,從2019年對“本來生活”的投資和2020年末上線類社區團購的“豐伙臺”都表明,順豐只是換了一個方式繼續刷存在感。
2019年10月,順豐投資了生鮮電商“本來生活”,雙方協同的方式是,順豐在供應鏈和末端配送上提供服務,本來生活則負責運營平臺本身。
雙方的綁定比想象中深。就在不久之前,“順豐優選”關聯的一系列公司都改名為優選一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經過幾次CEO的變更后,目前背后的控制人正是“本來生活”的創始人喻華峰。
這或許意味著,順豐已經想把電商這門專業活交給專業人士,而自己則專注在供應鏈和物流服務上。
最近發布的2020年度財報顯示,順豐的時效件、經濟件等傳統業務仍占營收大頭,但供應鏈收入比重不斷增加,71.04億元的收入占總營收比重4.61%。
只是這個過程中仍有反復。
豐伙臺小程序
2021年初,順豐上線了一款小程序“豐伙臺”。雖然從官方定義和公開發聲中,順豐都想強調他們只是想利用冷鏈物流和源頭的供應鏈能力提供To B服務,但這個小程序仍然是面向普通消費者開放的,有媒體體驗后發現,這就是個“小規模的零售電商平臺”。
王衛最新的回應可能可以蓋棺定論,“前段時間有人說順豐做社區團購,這個是不對的,我們堅決不碰商流。”目前,豐伙臺小程序的確已經停止向普通消費者開放。
公開數據也顯示,2018年之后,順豐的投資路線已經開始回歸主營業務。2018至2021年的23起投資主要投向了信息技術、倉儲等和主業有協同的領域。
從理性的角度看,快遞企業賦能商流而不是介入商流,的確是更有效率,也更可能成功的路徑。
只是,過往種種投入,這一次,順豐真的可以棄絕在邊緣試探的欲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