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首農物美扶貧超市在北京市消費扶貧雙創中心開業。圖為工作人員在通過網絡直播銷售扶貧產品。新華社發
圖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資料圖片
【新時代新實踐·育新機開新局】
前門大街京味消費季開啟、北京人藝年度首演《洋麻將》、中關村國際美食節開幕、八達嶺長城文化節啟動、望京國際化步行商業街亮相……2020年以來,北京將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這條主線貫穿始終。最近一段時間,北京乘勢而上發展新消費,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民生獲得感顯著增強,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步伐積極穩健。
關鍵詞:新消費新業態高質量發展保障民生
近700場活動助力文化消費
進入8月,隨著北京消費季重啟,京城迎來一大波精彩活動。在嚴守疫情防控、保證活動安全的前提下,北京各大商圈、旅游景點、博物館、演藝場景陸續恢復日常活動,不少商圈和文化地標都推出了夜間活動,帶動京城夜經濟全面升溫。
北京市文旅局專門推出10條“漫步北京”都市休閑文化線路和40條京郊度假游線路,這些線路凸顯新北京的文化活力和旅游魅力,為疫后出行提供了更多品質化、個性化的選擇。
8月8日,北京正式啟動第八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2020年北京長城文化節、北京國際音樂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大會等三大團組總計近700場惠民文化活動,覆蓋了文化活動、文化消費、產業發展、市民文化需求的方方面面,是北京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促進首都文化消費推出的重大舉措。
文化創新推廣行動計劃推出一批文化新品、文化新企、文創新店、文創新星。在文化新品方面,舉辦潮品牌新品征集,推出以頤和園、長城文化、冬奧冰雪等為主題的文創新品。在文化新企方面,北京將重點關注知識付費、云觀演、虛擬現實(VR)直播、文化IP孵化等新業態發展。在文創新店方面,一批展現北京城市魅力和創新成果的特色消費場景以及具有品牌影響力的文創旗艦店將集中亮相。
最近,“沒想到,夜長城這樣美”相關圖文刷爆朋友圈。
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的長城文化節給市民群眾帶來了全新的文化體驗。此間,北京將舉辦“尋找最美長城守護人”宣傳推介活動,推出一系列長城搶險系列節目、長城抗戰紅色影片、長城詩歌集等以長城為主題的文藝作品。“愛我中華修我長城”主題燈光秀、“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題詞紀念系列活動、《居庸山月》中秋晚會、“長城華頌”華服節日文化市集、長城公益線上講堂等公眾活動也將依次亮相。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局長王野霏介紹,將于10月9日至10月11日在京舉辦的北京國際音樂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大會將以“音樂點亮城市、創意美好生活”為主題,推動音樂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華語音樂行業權威發布平臺、行業交流平臺、成果展示平臺、互動體驗平臺、宣傳推廣平臺等五大權威平臺。活動舉辦期間,將開展論壇、演出、展示、盛典四大活動板塊。截至目前,本次大會吸引了行業協會、高校、平臺企業、唱片公司、音樂企業、音樂類媒體70余家機構參與,推出各類活動200余場。
高精尖創新一刻不停
2020年以來,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全速推進。北京市和中科院共建的第二批交叉研究平臺介科學與過程仿真交叉研究平臺、北京分子科學交叉研究平臺兩個項目完成前期準備工作,土方施工順利進行。
以北京分子科學交叉研究平臺為例,該項目將圍繞分子的精準合成、可控組裝、功能體系的構筑與應用等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結合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等科學設施,建立國際一流的分子科學交叉研究平臺。建成后,將在包括分子綠色高效合成、多尺度分子組裝、表界面功能材料構筑、高性能有機光電材料和器件研發、極端使役高分子材料應用等重要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和若干重大突破。
據了解,“十三五”時期布局的懷柔科學城26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經提前一年全部啟動。目前,懷柔科學城已經構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科教基礎設施、交叉研究平臺高效協同的支撐格局,成為全國科技設施最密集、原始創新最前沿、國際特色最突出的區域之一。
在位于房山區的北京高端制造業基地,航景創新無人機滅火演練試驗已經相當成熟。無人直升機接到現場指揮車指令后,會自動攜帶滅火彈飛抵著火點上方約30米處精準投放,完成“滅火頭、打火源”的消防任務。以航景創新公司為樞紐,滅火彈、火情偵察機、移動基站通訊、應急指揮及物資保障等相關企業單位已經實現協同發展,無人機消防產業鏈已在該區初步形成。
日前,北京出臺加快新場景建設培育數字經濟新生態行動方案,計劃以解決產業升級、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務中的難點痛點問題,開放機會支持中小企業參與為出發點,推動新技術新產品迭代升級、示范應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商業模式,打造具有黏性的產業生態系統。北京市科委同時公布第二批30個應用場景建設項目。這30個應用場景項目的總投資額達52.9億元,將帶動人工智能、5G等技術迭代升級和示范應用。
2020年上半年,中關村在疫情考驗中迸發的創新活力成為北京經濟回穩的重要支撐力量。最新數據顯示,1至6月,中關村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2.9萬億元,同比增長5.9%。
在中關村,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孕育了大量的新經濟新業態,開辟了產業新賽道。專家介紹,中關村電子商務、網上辦公、在線教育、無人配送等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推廣和應用得以加速,是推動中關村總收入“翻紅”的重要因素。
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進行時
近年來,北京以“吹哨報到”“接訴即辦”為抓手,辦好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5年起,東城區以南鑼鼓巷地區雨兒、帽兒、蓑衣、福祥四條胡同為試點,通過“申請式騰退”的創新政策,對雨兒胡同30號、20號、4號等一批院落進行騰退改造,外遷改善一部分居民,留住居民生活同步提升。如今,“天棚魚缸石榴樹”的四合院景致漸漸回歸,胡同居民迎來了現代生活,并探索出“共生院”等老城保護復興的新路徑。
傳承文脈、改善民生、留住鄉愁,記者在雨兒胡同30號院看到,作為修繕整治提升的樣板院落,這里堅持“共生院”的修繕定位,被老街坊們親切稱為“雨兒人家”。如今的小院,除了留住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外,還搭建了集合居民議事、公共活動、社區服務、展覽展陳等功能的社區治理空間。
據了解,東城區南鑼鼓巷四條胡同共有院落118個,其中公房院57個,通過申請式騰退,共騰退居民437戶、1332人,共涉及院落56個。截至2019年年底,四條胡同人居環境得到改善、歷史風貌得到保護、公共環境得到提升、社區生態得到重塑。
近段時間,匯集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工商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新校區的北京市房山區良鄉大學城變各自為戰為共建共治,生均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得到有效改善。如今,5所大學的4.3萬名師生登錄“良鄉大學城”微信服務號,就可共享紙質文獻、電子書籍、特色論文等資源。
2020年年底,一條寬約200米、長約4500米、貫穿大學城南北、串聯5所大學的中央綠化景觀帶將基本建成,以“林中有鳥、水中有魚、看得見蜂蝶、聽得見蛙鳴”為建設目標,這條中央綠化景觀帶將成為大學城內最大的綠色休閑空間,并面向師生和市民免費開放。
2020年6月底,居住在北京回龍觀、天通苑的市民群眾盼了十多年的林萃路全線通車。北京“回天地區”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兩年以來,一批中小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育文化公園相繼開學開業,重大民生短板持續得到改善。
“回天有我”社會志愿服務在社區抗疫實踐中得到不斷深化,“五方共建”“社區議事廳”等治理模式愈發深入人心。在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回天地區”三年行動計劃各項任務正加速落地,北京最大的兩個居住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健康美麗家園、和諧活力社區。
(本報記者董城張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