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內卷進入新高度,為了募資又出新奇招。近期不少IR在小紅書上開啟了行業分享之旅,不放過一絲獲取募資線索的機會。
用一個字形容當下募資環境,不少IR統一回復“難”,一句話表述就是“難上加難”。
近兩年,募資愈發困難,“錢荒”已成為行業共識,為了募資,GP們奇招百出。此前網絡傳出“VC全員募資,老板開出高額提成獎勵”的消息。
(資料圖片)
而今,募資又出新奇招,IR開始在小紅書上扎堆兒了,目的卻不是為了分享健身美照,而是開啟了行業分享之旅,不放過一絲獲取募資線索的機會。
提起募資現狀,行業哀嚎一片。一方面資金端流入更加謹慎和有限,另一方面LP對GP要求更高,而達到LP出資要求的GP卻不多。
尤其在當下,大錢的源頭在政府手中,不僅需要GP有優質項目儲備和落地能力,還意味著GP要首先搞定一定比例的市場化資金。同時,國資背景的管理人占據市場大半壁江山,加之越來越多母基金、政府引導基金開始直投化,多方疊加擠壓GP的生存空間,募資壓力更大了。
有機構IR向FOFWEEKLY吐槽:“為了募資,甚至開始向LP的孩子下手了,找LP都找到了對方孩子的騎馬場和滑雪場了”。
曾經一些職場電視劇中經常上演的橋段如今在一級市場也真實存在了。上述或許是個例,但背后卻反映出當前募資市場的現狀:LP沒有那么好“糊弄”,錢真的不好拿了。
FOFWEEKLY《LP全景報告》指出,過去兩年疫情反復疊加經濟下行,LP出資次數與規模持續下滑。
當然除了外部環境因素,LP對GP的考察點也更加精準、全面,錢確實不輕易出手了。
有人調侃:“2018年全員募資的狀態又回來了”。
開年來,GP節奏都明顯加快,機構募資負責人“一周下三城,一天跑兩城”的情況愈發普遍,奔走在各地招商大會、行業峰會之間,資金在哪里,VC/PE就去哪里。
在找錢面前,IR使出了渾身解數,還有一部分開始轉戰線上,除了出席各地招商會、圍堵LP之外,IR們開始通過社交平臺發聲,不放過任何一條募資線索。
據FOFWEEKLY了解,近兩年,不少一級市場從業者在小紅書上分享行業動態,2022年之后尤為明顯。起初多數從業者偶爾發布行業動態,而今,越來越多IR涌現小紅書,甚至專門開設專欄來分享募資心得或感受。
大眾對小紅書的印象或許還停留在“寶媽、美女、健身、生活”等標簽的階段,而在募資難的背景下,IR眼里小紅書又多了一項新功能,成為IR募資發力的新戰場。
某機構IR小A向FOFWEEKLY坦言:“已經在小紅書持續分享半年之久”。
起初由于疫情外出受到影響,小A用社交平臺作為出口,以吐槽為主,沒想到第一篇分享就收獲了1000+瀏覽量,在評論區收獲多個行業從業者的共鳴。隨后陸續開始分享一些募資心得和感受,根據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用科普的方式來分享與不同LP交流的注意事項,竟然收到超200個用戶點贊,近20個用戶評論。除了點贊,更多用戶對小A的分享表示認可。
經過半年的堅持,小A已經收獲近2000個粉絲,從偶爾吐槽到開專欄進行系統性的科普,小A已經在小紅書平臺上逐漸樹立起自己的IP。
跟小A有著類似經歷的IR不在少數。日前,FOFWEEKLY對IR使用小紅書進行調研,數據顯示超30%的IR會在小紅書上發布行業信息,其中以女性為主,機構類型中PE偏多。
從內容屬性來看,IR多會分享工作心得或科普行業知識,分享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獲取交流信息,另一方面則是樹立個人IP。
實際上,行業發展初期,市場乃至機構對IR的屬性和定位都不明確,重視程度也不夠。隨著LP更加專業,機構化屬性進一步加強,機構對IR的需求也隨之轉變。尤其是當下募資難的背景下,機構對IR的需求更為迫切,開始上演“搶人大戰”,“高價挖IR”。然而機構真正愿意高價挖的人往往是擁有資源背景和綜合實力的募資負責人。有能力募到錢才會給你高薪資。
在從事多年人才招聘的獵頭看來:“對于基礎IR而言,薪資待遇實際上并沒有太大變化,不過招聘需求的確有明顯增長”。
募資獎勵確實豐厚,非常誘人,但是別忘了,前提是募到錢。
成熟的募資負責人自帶資源和個人品牌價值,本身就是稀缺的。而大部分處于基礎崗位的IR,就需要從專業性、人脈資源、個人IP等多方面發力,來提升募資機會。
總體而言,在小紅書上發布內容更利于提升IR的個人IP,有助于提高募資效率。同時,通過分享對行業的理解來促進交流,不僅能加強與同行從業者之間的互動,還可以獲取到LP的關注,變相找到募資線索。
某PE機構IR小H曾經一篇內容就收獲至少3家LP的關注,順著線索最終鏈接到機構LP。
小H的幸運經歷似乎并不令人意外,原因是,小紅書不僅是GP們的新戰場,也的確隱藏著一部分LP。
據FOFWEEKLY觀察,除了在IR的專欄內容下進行互動外,有些LP自己也在嘗試輸出,分享LP視角下的行業現狀,或者變相回復GP的吐槽。
這或許也是越來越多IR轉戰小紅書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IR發聲的出口也越來越多,除了小紅書,越來越多IR、機構投資人還在知乎、抖音等社交平臺上頻繁活躍。
近兩年行業有一個現象,只要有能力出錢,即便對方對當期基金不感興趣,GP也要試試看,即使被婉拒,還是要鏈接儲備起來,為下支基金募資做準備。
因此可以看到小紅書上有不少自報家門的IR,只要看到LP的身影,立即響應主動接洽,至少也要為自己爭取到一個交流的機會。
在募資的道路上,LP愈發專業,GP則更加被動。
日前一家上市公司向FOFWEEKLY表示:準備進軍一級市場,雖然企業此前沒有相關投資經驗,也沒有金融背景出身的投資人,但在實際出資前也進行多次調研工作,并向我們坦言,其朋友建議首單不要投資盲池基金。
即便是準LP,在出資前也在大量學習、謹慎出資。的確,LP都更加聰明和專業了,募盲池基金越來越難。
直觀的感受是LP出資謹慎,然而刨除此前三年疫情等外部環境因素,GP整體業績表現才是LP謹慎出資的核心因素。眼看到了退出期,項目退出遇困,基金沒有實質性的收益,LP也看不到希望,與GP之間自然也產生了信任危機。
可以看到,這兩年越來越多的LP,包括引導基金和國資,在自己人才儲備足夠的情況下都開始做直投,至少也要跟投。一些LP的出資前提,就是要求GP給予直投份額。
以前募資靠品牌、靠關系,現在募資看的是信任程度,能否打動LP、怎么打動LP是關鍵。這背后又是對機構本身和募資負責人多方因素的綜合考量。
此外,由于人民幣市場資金屬性的主要構成發生變化,手握大錢的引導基金對GP的訴求決定了基金的投資方向,也凸顯出對GP的偏好。
為了符合引導基金的要求,有些GP干脆在地方落地辦公室,更有甚者把機構名字都修改了。GP的訴求和策略也在加速調整,哪里有錢,GP就去哪里,哪類LP有錢,VC/PE的訴求就指向哪里。
雖然IR樹立好個人IP,增加了與LP交流的途徑,也并不意味著就能爭取到募資機會,然而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至少離募資更近了一步。
資管新規以來,流入一級市場的錢少了很多,募資到了艱難時刻。
LP結構出現變化,訴求在加速分化,投射到GP募資過程中,面對的就是資金錯配的問題。政府引導基金之類的政策型資本供給相對充裕,但市場化的錢非常難找,整體對市場運行邏輯和發展格局產生影響。
過往,由于返投要求,頭部市場化機構多不愿意拿引導基金的錢,而今,頭部GP也在積極與地方引導基金開展合作,進一步加劇了募資的兩極分化。
市場上能做到挑選LP的機構十分有限,而大部分GP都處于只要給錢就可以的狀態。募資壓力下,GP坦言:LP越來越精明了。
過往機構對IR的屬性不太明確,如今在募資壓力下,機構對IR的需求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帶有資源屬性的IR變得十分搶手。
而資源屬性和個人IP相對弱的IR,就更加卷了,畢竟在當下市場環境中,募資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如何尋找能出資且愿意出資的LP才是破局之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