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的這一個月,按我的原計劃應該是會舒服且有條不紊的度過。
(資料圖片)
我設想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一場身心之旅,比如:早睡早起、按時吃飯、調理好身體、去呼吸其他城市的新鮮空氣、去見一見久未碰面的朋友、看完積壓的片單和書單等等,這之后便開始找工作。
但俗話說,flag就是用來被打破的,所以我的計劃也多半落了湯。
不過朋友們依舊在關心我:新工作找的怎樣了?五險一金不能斷啊!差不多該收心了!可我總覺得還有什么未完成的事情,或許身體和靈魂都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新工作。
到底要準備到何種程度我不知道,該用多長時間達到預期我更不知道。陷入死循環中的我越想越亂,越亂越慌,越慌越不想動。
當然,我也知道也許就是需要一丁點的改變,就能從思想的牢籠里解脫。
上周我看了一本書,是李松蔚老師的《5%的改變》。
封面上的那句:“只要改變5%,生活就有新的可能。”讓我下意識認為這又是一本成功學的書,但當我靜下心來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預判太過武斷了。
人類的煩惱實在太相似了,很多生活中重復發生,令我們感到絕望、無解的問題,在這本書中都能窺得一線生機。毫不夸張地說,我認為這是一本當代年輕人心理自救指南。
比如要想改變“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就需要知道癥結到底在哪里?
1.光“想”,不“做”。
書里一針見血地指出:很多人都喜歡通過“思考”尋找答案,更安全,更無痛,并且顯得更深刻和觸及靈魂。
確實,我爸有句揶揄我的話:聽聽激動,想想感動,躺下一動不動。我們習慣花大量的時間“思考”,但卻不付諸行動。這讓我們付出了更大的時間成本,錯失改變的機會和人生的其他可能性。
所以作者給出的建議是“做”比“不做”管用,即使行為不能直接解決問題,甚至可能讓問題更糟,但它仍然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但這又會帶來新的問題——行動很難。
2.難以行動。
大多數人會把原因歸咎為:懶,不夠努力,沒有自制力,意志力不足。
不過書里的觀點卻不一樣,很多人并不真的“懶”,他們寧肯為了維持一個不舒服的慣性,每天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但他們害怕“新奇”。
這跟神經系統的加工偏好有關,因為改變往往意味著更多不確定和風險,所以我們寧愿把自己困在原地,甘之如飴,遲遲邁不出改變的第一步。
3.行動難堅持。
通常,我們都會在每年新年的第一天、每月初或者其他特別的日子,立下自己本年度、本月的目標,長期或短期,但“撐”個三五日,之后,可能就把它忘到了九霄云外。
這本書在的引言部分就說到:
(成功的干預)某種意義上像在打擂臺,對抗一名叫“慣性”的敵人。哪怕是有益的變化,也會激發它強烈的阻抗,這是我們心理系統產生的“排異反應”。生活中一切帶來變化的、不熟悉的元素,它都會向外推。
所以無論我們的神經系統還是心理系統,都排斥變化,讓那些對我們有益的改變也難以實現。而那些對我們自身有損害的行為,反而由于跟它們之間的熟悉度,會被識別為正常的、安全的。
這些都論證了改變之艱難,所以,如何邁出第一步尤為重要。
就像打一場突圍戰一樣,怎樣越過神經系統鑄造的高墻,突破心理系統的嚴防死守,尋找到擊潰“慣性”的突破口,達到最終的變化呢?
在本書的后記中,記錄了李松蔚老師跟清華大學的劉丹教授之間的復盤結論:
有效的干預,要“沒有異物感”,即這個變化一定要小之又小,近乎不變。我將其理解為不能讓我們的神經系統和心理系統察覺,悄悄地,神不知鬼不覺地行動。
這就是讓我們自己處在熟悉舒適的環境里,做出微小的一點改變,即“擾動”。李松蔚老師將這個改變的數值定為5%,100%的改變固然很好,但往往會導致100%的挫敗感。過于完美的目標,也會使我們陷入困境。
所以,行動永遠比正確的行動更重要。
“如果你太想要一個徹底的、長久的改變,你就會被挫敗、沮喪和自我否定壓垮,最后的結果是連5%也做不到,你只做到了0%。”
書中在與劉丹老師的交談中,李松蔚老師打了這樣一個比喻,令我印象深刻,他說:
“(改變)有點像汽車減速的過程,踩下剎車的一瞬間,車還在往前走,那個瞬間的速度還沒變,但是加速度在變。這是一種很隱蔽的變化,第二序的變化,脫離了第一序的慣性。”
我想開車的人和還記得初中物理的人,一定能明白。
通過小小的擾動,打破慣性的加速度,從而達到改變的目的——是“5%的改變”這種干預方式的核心技術。
前文說到了我離職后計劃的為期一個月的“身心之旅”失敗了,到了找工作的時間卻陷入焦慮的事情。
目前,我的狀態好了很多,很多事情都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變化。事實上,讀到1/5的時候,我就不再執著于發生即時性的改變了,也不要求事情一定要按原計劃進展。比如:
1.不再刻板地要求自己必須8點起,24點睡,可以允許自己保持3點睡,10點30起的狀態,慢慢往前倒哪怕5分鐘。每天改變一點,現在的狀態已經倒到1點30睡了。
2.不執著于去某一個地方玩,換個目的地也可以,迅速給自己訂了票,再去做攻略,收拾行李。受啟發于“最小行動按鈕”的方法,把行動的第一步設計為一個簡單快速的動作,對自己宣告啟動,后續動作就會變得順理成章。
3.將每天的時間分成兩半,一半時間充分放松身心,一半時間準備制作作品集。應對沖突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兩者同時實現。
4.學會用記錄的方式來觀察問題。在學習工作的時候,大多數人會做筆記,但往往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很少人會拿起筆來“復盤”。
在李松蔚老師與來訪者的問答中,我發現,記錄也是解決問題的好方式,很多人寫下問題的時候可能就找到了答案,記錄會讓我們下意識地梳理邏輯,最后發現新的解題思路。
《5%的改變》這本書結合案例讀來通俗易懂,全文沒有大道理,只有誠懇克制的建議和具體行動方法參考。
誠摯推薦給可能深陷困境想要改變的朋友們,答案在行動之中,希望你們改變的螺旋盡早開啟,或許是從閱讀這本書開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