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湘教授去重慶了。
這要從兩則不起眼的融資消息說起。投資界獲悉,李澤湘教授旗下的清水灣二期基金最近一口氣投了兩家初創公司,分別是——機器人初創公司恒之未來和農業科技公司食鐵獸科技。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家都來自重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創投圈,李澤湘教授被譽為“創業教父”。他一手孵化了大疆創新、李群自動化、云鯨智能、逸動科技等這些硬科技獨角獸,開創“導師+學生”的天使投資模式,并深入實踐了新工科教育理念。多年來,李澤湘教授出資鼓勵學生們學以致用,成為創投圈一道另類風景線,也是當下早期創業與投資的風向標之一。
這一次,伴隨著李澤湘教授的腳步,外界得以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重慶。
曾幾何時,偏居西南一隅的重慶在互聯網時代被視為“沙漠”。那時在投資人的出差地圖中,西南地區最先被排除在外。直到近年硬科技大爆發,重慶憑借制造業實力開始脫穎而出。過去兩年,紅杉中國、深創投、高瓴、IDG資本、君聯資本、招銀國際、北極光創投、藍馳創投、松禾資本等一眾知名VC/PE機構都不約而同地出現在重慶。
這是兩段始于重慶的創業故事。
2021年,即將畢業的周永峰已經手握多家大廠offer,卻遲遲沒有入職。一心創業的他還是選擇拒絕,回到重慶創辦了農業科技公司——食鐵獸科技。
創業之初,周永峰和團隊成員擠在學校的孵化器,每人每月只拿100塊錢的象征性工資。但周永峰知道,創業總不能一直用愛發電。就在食鐵獸科技完成幾筆訂單后,他便開始四處聯系融資,卻鮮少有人問津。
就在這時,周永峰聽說李澤湘教授在重慶兩江新區建立了孵化平臺——明月湖科創基地,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與團隊成員報名參加了該基地舉辦的2021春季科創訓練營。畢業后,周永峰團隊成功拿到種子輪融資,隨后入駐明月湖科創基地開始安心創業。
其實,周永峰在進入到明月湖科創基地之前心中一直有點疑惑:李澤湘老師那么忙,會有時間關心明月湖科創基地的項目嗎?觀察了一段時間,周永峰發現李澤湘教授不僅經常來基地,而且每一次都會親自指導每個項目。“李老師每次都會詢問我們的團隊發展情況,還強調往往顛覆性的創新就源自剛開始初創的小團隊。”
而恒之未來創始人宋佩恒也同樣是被李澤湘教授所吸引。就在周永峰還在為融資奔波的時候,宋佩恒正在深圳的鵬城國家實驗室做研究。
在科研院所很難做出真正可以落地的產品。宋佩恒想著,產品想要落地一定要去聽得見“炮火”的地方,創業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恰逢此時,他從老師口中得知重慶大學、兩江新區和李澤湘教授團隊正在籌備“新工科教育”實驗工作,還計劃建設明月湖科創基地。
李澤湘教授曾在港科大、東莞松山湖基地等地初步探索了新工科教育,并基于此成功孵化了大疆、云鯨等公司。“在這套教育體系指導下,我應該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歡的智能硬件產品。”于是,宋佩恒回到重慶,參加訓練營、入駐明月湖科創基地開始創業。
當時,恒之未來曾遇到一個攸關初創團隊生死的問題——供應鏈。初始階段,他們想找工廠制造樣機,卻沒有企業愿意接受訂單。得知此事后,李澤湘教授為宋佩恒提供了機器人相關的供應鏈,盡快推動了產品快速迭代。
不過,即便是李澤湘教授參與指導的項目,后續融資審批也是十分嚴格,準備BP、涉及股權架構、融資路演等程序一樣不少。在這之后,他們一邊進一步推進產品研發,另一邊積極接觸外部投資人。
據悉,目前已經有幾家頭部的投資機構正在接觸這兩個初創團隊,等待下一輪融資開放時間。
李澤湘教授為何選擇在重慶建設一個“科創基地”?
不得不承認,重慶當地的人才、資本、供應鏈都相對薄弱,創新創業的氛圍也不如北上廣深。這需要重慶重新培養創新土壤,一切從零開始。在這樣的背景下,明月湖科創基地成長起來。
而人才培養就是最難的環節,也是新工科教育和明月湖科創基地的精神內核。“深圳經濟之所以欣欣向榮、極具創造力,原因之一是他們人才足夠年輕化,這是重慶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在重慶從事了多年教育后,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執行院長羅遠新感觸頗深。
2020年,重慶大學與兩江新區、明月湖國際智能產業科創基地共同建設明月科創實驗班,探索培養科創人才的新工科教育改革試點。2022 年,在明月班的基礎上,共同建設了卓越工程師學院,進一步打破了學校、專業限制,面向重慶本地高校理工類專業招生。
不同以往的是,卓越工程師學院采取“項目驅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假期參加明月湖科創基地舉辦的科創訓練營,如果項目通過明月湖科創基地種子輪遴選,便有機會進入基地孵化并獲得創業探索資金支持。
“用市場化的方式檢驗學生成果,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考核方式。”羅遠新帶著自豪的語氣說道,目前明月班已有兩支學生項目順利拿到了明月湖科創基地的種子輪投資,并開始了下一步的創業實踐工作。
除了人才培養,明月湖科創基地擺脫了“二房東”模式,在供應鏈、技術等方面提供支撐。在資本端,明月湖科創基地除了內部的資金和清水灣二期基金、配套的政府投資,還有充足的社會化投資機構,如紅杉中國、高瓴等頭部機構。“我們的投資名單都列好了,就等著項目出來了。”明月湖科創基地總經理張藝蒙打趣說道。
運營1年多時間后,一些硬科技創業者慕名前來重慶,陸續選擇在明月湖科創基地開始自己的創業之旅。
在深圳工作了多年的王角,參加完明月湖2023冬季科創訓練營后,不僅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創業伙伴,還再次明確了自己的創業方向。“明月湖科創基地創新創業的氛圍遠比我想象中濃厚,導師帶著我深度剖析了用戶需求,基地也十分熱情地幫忙對接當地產業資源。”接觸了數家投資人后,王角被基地打動了,現已成功入駐明月湖科創基地。
另一位參加訓練營的營員透露了一個細節——訓練營期間,營員常常加班到凌晨一兩點鐘,討論聲響徹整間走廊。“我們組員都是住在了實驗室。”而這樣的場景經常在明月湖重現。
李澤湘教授曾說,要是把一群有熱情有想法的年輕人關在一個孤島上,完全沉浸其中做創造,能做出很多個像大疆這樣的企業。而明月湖科創基地就是這樣一個適合沉下心來搞研究的地方。這里沒有重慶特色的吊腳小樓和窄巷陡梯,遠離城市的喧囂,有著遠山逶迤的黛影和波平如鏡的明月湖水。
同時,這一孵化模式更是為重慶本地輸送人才。李澤湘教授曾在重慶舉辦的一場活動上發問:“在座的學生不要滿足畢業讀個研究生、找個工作,你們應該有更大的使命感、更高的追求。你們要考慮自己創造的公司能否支撐重慶乃至全國的產業發展。”如今在這里,無數個年輕人正追逐著創業夢,不知疲憊。
明月湖科創基地只是重慶科創熱鬧的一縷縮影。
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重慶擁有無可替代的黃金水道資源,是我國西南經濟重鎮,也曾是我國的軍事重地和轉運碼頭,但在科技產業上一直幾近隱形。2022年,重慶市GDP達到2.91萬億元,經濟總量首次超越廣州,晉升為中國GDP第四城。
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重慶是中國老工業基地之一和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工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良好。更為關鍵的是,重慶坐擁著全球最大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中國國內最大汽車產業集群,一直有著“中國底特律”的稱號。不僅擁有長安鈴木、長安福特、力帆、長安汽車、東風小康等多家整車生產廠商,還吸引到了多家技術含量較高的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落戶發展。
正因如此,希迪智駕選擇來重慶開設全資子公司,并基于重慶3D地形場景,打造了西部首個“碳中和”智能網聯示范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是一場持久戰,需要一個適合大規模作戰的平臺,而重慶的汽車工業和電子信息產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為堅實的底座。”希迪智駕首席運營官應龍細數背后緣由。
“更深層的原因就是文化認同。”應龍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對重慶的喜愛。長沙和重慶是中部城市,自然條件、歷史淵源、民風有著相似之處。“在自然條件諸多不便的情況下,當地人依舊能建設出如此有影響力的超大型城市,這種敢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不過重慶也有自己的困擾——作為制造業重鎮,重慶工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良好。但目前新興產業主要集中在制造落地的層面,而非研發引領,整體科技創新投入方面的指標仍然相對落后。據新華社報道,截至2023年2月,重慶共有高新技術企業7000家,同比增長24.3%,與北上廣深四市3.7萬家、2.2萬家、1.2萬家、2.9萬家的體量相比仍有明顯差距。
于是,重慶市委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十項行動,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制造業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打造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裝備、先進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等特色產業集群,培育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綠色低碳等未來產業集群,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
而在代表著科技活躍度的創投方面,深居內陸的重慶也不如東部沿海城市那般活躍。“在我的印象中,重慶除了早年豬八戒網之外就好像沒有什么更知名的本土企業了。”就職于北京一家VC機構的袁輝直言。在這之前,袁輝從未關注過重慶的科技項目,也沒有想過到重慶看項目。
不可否認,在互聯網時代,重慶作為老工業基地自然而然地被一眾主流風投機構忽視。“本土的市場化投資機構偏少,國有投資平臺占比較大,整體投資氛圍遠遠不如東部沿海城市,這也導致外界對重慶本身產業優勢缺乏一定認識。”袁輝分析道。但如今,硬科技大潮席卷而來,一切悄然發生變化。
風險投資人無疑是最早知悉變化的一群人。
在多位投資人的印象里,重慶深知自身短板,這幾年一直著力培育現代產業體系,聚焦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根據規劃,到“十四五”末,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總規模要邁上萬億級臺階。
與此同時,重慶開始意識到“資本招商模式”的杠桿作用,即“以基金撬動資本,以資本導入產業”。早在2020年,創投圈便掀起了組團去重慶的潮流。當年10月,重慶國際創投大會上,重慶產業引導基金、重慶天使引導基金、重慶渝富控股集團、重慶高新區,分別與IDG資本、松禾資本、領航新界、招商國際京東方集團等機構和企業,共簽署了15份合作協議,簽約金額達到675.55億元,場面盛大。
到了2021年,重慶市以重慶產業引導基金公司、重慶科技金融集團為基礎,整合組建成立了重慶科創投;2022年7月,重慶市產業投資基金設立,目標規模400億元,首批認繳出資額為280億元。僅過去一個月,該產業基金正式開始招募GP,聚焦于新能源汽車及專精特新方向。
“重慶誠意滿滿,他們相關人員常常跑到深圳、上海拜訪,希望吸引更多投資機構落戶。”華南一家創投機構合伙人記憶猶新。過去幾年,紅杉中國、高瓴、IDG資本、深創投、東方富海、松禾資本、君聯資本、中信建投資、招銀國際、北極光創投、藍馳創投等國內知名投資機構,相繼跑到重慶看項目、落地新基金。
此前,國內多家頭部VC/PE帶著團隊走訪了一圈重慶企業。他們分享的感觸是,重慶投資的硬條件軟環境比較不錯,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重慶在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可以打造出龍頭企業,至少是中國龍頭企業,甚至是全球龍頭企業,以此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吸引很多企業到重慶來。
在重慶投了6個項目后,一位專注半導體的知名投資人也在為重慶創投生態出謀劃策:“我觀察重慶產業的特點,下游產業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但上游的產業比如半導體產業還是非常薄弱。”未來,重慶從半導體產業到下游產業之間中間還是有不少的空間。“建議政府資金在做產業投資的時候,可以有規劃成立基金聚焦某些領域,把產業鏈補充起來,完善產業生態。”
而在人才引進方面,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齊聚了50家國內外一流大學大院大所、2900余名高端科研人員,組建了院士團隊25個,獲批市級高端研發機構21個、市級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個。目前,圍繞新能源及智能汽車、機器人及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量子信息、空間通信、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生命科學等兩江新區重點產業,兩江協同創新區已建成科技研發平臺100余個。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隨著重慶創投氛圍被激活,前來創業的年輕人也變多了。“北上廣深都是被重度開發過的城市,創業起步的門檻非常高。而初創企業需要包容的環境,才能活下來并扎下根。”在王角看來,重慶就是一個包容的城市,更容易讓初創公司存活下來。
“等我在大灣區把量化制造的問題解決后,還是選擇回到重慶,繼續在這里深耕下去。”在大灣區跑生產的宋佩恒坦言。這就是重慶無法解釋的魔力——到了這里,就不想離開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