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圈從不缺吹牛。
有揚言 “FF91是全球唯一高出特斯拉一個檔次” 的賈老板。
【資料圖】
有跟同行打嘴炮的。理想夸自己是“500萬元內最佳SUV”、小鵬說自己是“接棒保時捷”。
但論吹牛的程度,誰也沒有這個品牌奇葩,它直接祭出了一個大殺招:幫車主多活30年。
它就是創維汽車。
創始人黃宏生還喊出: “創業者的壽命平均會縮短10歲,但用了創維汽車后,將會延長30歲!”、“ 智能化系統一出來就超越了特斯拉”。
就在不久前,創維汽車立下了flag:要在2025年實現25萬銷量, 雖然去年它只有2萬。
有網友調侃,“我長不長壽不知道,但我的錢包一定不長壽?!?/p>
看起來極不靠譜的創維汽車,為啥這么敢吹?
創維汽車創始人黃宏生,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是相當的豪邁。
為新車造勢時,黃宏生曾經語不驚人死不休:
“多活30歲,在車里待24小時不死人!”
只為創業者的健康而造車,這種獨特定位,的確是汽車歷史上前所未有。
之所以死磕健康牌,還要從黃宏生的前半生說起。
1988年,黃宏生一個人跑去香港,靠著籌措的3萬元,申請到了日本東芝電視遙控器的代理權,賺到了第一桶金。
多年后,他被譽為彩電大王,創辦的創維集團年營收超500億。
其中,創維曾經在過度競爭的彩電行業里看到了電視對眼睛的危害,推出了不閃爍的健康概念,這也讓它獲得了不少好評。
這讓黃宏生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他自稱 保護眼睛更大的突破還是新能源汽車 ,開始從家電轉做汽車。
有多健康呢?按照官方描述,這輛車開發出了獨有的主動睡眠促進技術,新車配備了智能腦電波催眠眼罩,引入腦機接口技術。
為了證明自家汽車的確有奇效,黃宏生直接拿自己舉例, “電動車把我的高血壓、糖尿病治好了,我感覺到我的精力已經回到了30歲的年齡?!?/p>
新車的名字也干脆直接換成:“智健合一版”、“明心健康版”、“凈心智慧版”。
創維汽車還發明了一個詞: “主動健康”,還有1.0到4.0版本。
官方的說法是,“推動汽車座艙從被動健康向主動健康持續轉型?!?/p>
總之,在創維汽車的邏輯里,一切都能自圓其說。諸多buff加身,讓創維汽車就此在大保健的路上越來越狂飆。
那么這款車賣的怎么樣呢?
聯合創始人賈凡透露,截止到2022年底,創維汽車已累計銷量超過2萬輛,其中70%的用戶都是創業者。
雖然跟蔚小理的差距還很大,跟哪吒、威馬等汽車比起來也是毫無存在感。
但創維對未來可以說是信心滿滿,提出1-3-3- 3戰略目標,“發展路徑逐步清晰”:
未來再投300億,下一步沖擊資本市場, 成為全球汽車前十, 市值 邁上3000億元大關!
對于這3000億,黃宏生的說法是:
“也沒有要求跟比亞迪平起平坐,只是比亞迪市值的三分之一而已?!?/p>
一直給自己加油打氣的創維汽車,還是逃不過殘酷現實的暴擊。
一個月銷數據,掀開了創維汽車的遮羞布: 公司1月和2月的銷量分別為791輛和1153輛。
原來這些年,創維汽車的銷量慘淡,別說自己的flag被打臉,同行都不把它當對手。
新車銷量低迷、持續虧損,這些問題同行也有過,可偏偏為什么就是創維汽車這么慘?
創維造車,其實還是有先發優勢的。
早在2010年,創維就踏入了汽車圈,那時候,蔚小理還沒成立。
最開始創維汽車不叫創維,而是一個跟品牌八竿子打不著的名字:開沃。
開沃公司后來又推出了天美, 直到201 9年才真正改名為創維品牌 ,注重打造形象,而這個時候,也是新能源車企最卷的一年。
改名之前,創維似乎并沒有全力以赴造車的心。
它起初是以收購為主,還重組南京金龍客車,不怎么打廣告,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創維造的車,還有人質疑金龍在騙國家補貼。
開沃汽車也沒有一家直營店, 只依賴經銷商,靠朋友圈周邊安利,原因是“直營店燒掉了利潤”。
找合作公司,事先也沒做好足夠的調查,最后電池企業破產,導致車廠也跟著脫產。
錯過占領用戶心智的紅利,結果不難想象,在眾多對手夾擊下,創維汽車市場反響平平,到2021年3月,銷量還不到700輛。
創維汽車的設計,也被不少人詬病。
有用戶無情吐槽,這不是給創業者,而是給老年人造車。
創維引以為傲的12.8英寸中控屏,被人直指整個操作界面像是一臺老人機。
有自媒體“車轱轆”試駕過一周的創維汽車,表示不僅底盤調教差,甚至試駕車的車內異味濃烈刺鼻。
售價15.28萬的入門版車型,工信部續航里程只有410公里, 配置方面也是一言難盡:入門版車型竟然沒有倒車影像、定速巡航、電動座椅這些基礎配置,甚至全車只有2個喇叭, 這個配置水平僅次于五菱宏光MINI EV。
還有律師認為,黃宏生口中的“壽命延長30年”是在販賣焦慮,沒有實際數據支撐,涉嫌消費欺詐, 所謂的 養生和健康 理念,更像是噱頭 。
但這些吐槽,在沖刺世界前十的目標下,黃宏生都顧不上了。
除了以上問題,創維汽車其實還有一個最為致命的槽點。
素有“五星批發部”稱號的中汽測評,在公布的C-NCAP碰撞測試中, 創維直接拿到“一星級”的成績,這也是實施新版碰撞規程以來,第一款獲得一星評價的車型,在乘員保護、主動安全上的得分完全不及格。
這一切,在創維還沒更名前的天美ET5身上已經有所體現。
在被問到ET5的賣點時,就會亮出“沒有一氧化碳”、“一鍵躺平”等不明覺厲的模式,但關于汽車最重要的續航、駕駛安全功能,黃宏生一概沒有解答。
外觀被嘲土、硬件跟不上,哪個也比不上忽視安全,最勸退用戶。
汽車賣不動,的確不冤。
過去,很多家電企業,都有造車夢。
奧克斯、美的、格力、格林柯爾......不少家電企業都一股腦扎進了跨界造車的熱潮,畢竟孩子多了好賺錢。
基本都是從零件入手,要么從空調壓縮機入手,要么開發智能座艙。
造整車的玩家,只有格力和創維,但格力在汽車領域的成果寥寥,最后不了了之。
造車陣營只剩下了創維,誰都沒想到,它居然一路撐到了現在。 黃宏生還自信滿滿,“ 新能源造車就像是帶輪子的家電那么簡單?!?/p>
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創維找到了一個差異化賣點——健康,并維持了許多年。
在充滿年代感的《我的中國心》音樂中,黃宏生激昂表示,要“打造8000萬創業者的健康車”,因為 “創業者最大的挑戰往往不是金錢,而是健康”。
但刀哥想問,人們買車的痛點到底是什么?
不就是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圖駕駛更流暢、油耗更低、外觀更時髦么?
誰也不會把買車,跟睡個好覺、變年輕聯系在一起。
創維汽車標新立異的健康定位,看似是創新,實則是個偽痛點。
甚至很多人還會質疑是智商稅,從銷量反饋來看,它將“保健”作為賣點的做法,也讓外界一頭霧水。
汽車行業遠沒有黃宏生說的那么簡單。如今,美的、海信、海爾都已經明確了供應商,覺得跟整車廠合作才更實際,不會自己擅自造車。
跟美的、海信遠不是一個體量的創維,為何非要死磕一個看起來極不靠譜的賣點?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錢。
黃宏生曾訴苦, “我造車所繳的學費不在10億之下”。
但這個錢,扔到新能源汽車大洞里,連個水花都濺不起來。
眾所周知,新能源的技術有多燒錢。蔚小理要做的 三電系統、智能駕駛,都是動輒幾十幾百億的規模。
別說投入研發了,連建個直營店創維都嫌花錢,所以一直以來,在關鍵技術上,創維汽車都是乏善可陳。
第二款車創維HT-i,直接搬運了比亞迪的技術,其發動機、動力總成、電池都是來自比亞迪,價格也略低。比亞迪都想不到,自己還會有平替的這一天。
因為沒錢,創維汽車還不建直營店,搞起了合伙人模式。
最荒誕的是,這個合作模式下,想運營創維汽車的體驗中心,先交錢,還得自己有店、有營銷能力,才能成為創維汽車的經銷商,幫它賣車。
如此來看,創維汽車月均1000余輛的銷量,很大一部分還是體驗中心自己貢獻的。
當拼資本、拼市場、拼技術都無法快速突破時,創維汽車只能走起了捷徑:拼噱頭。
中國人最在乎什么?
黃宏生的回答是, “一個時刻保持能量、深度睡眠的空間,將助力百歲人生的實現?!?/p>
這話聽起來夸張,但其實沒錯, 每年有3億國人失眠,催眠成了大生意,也催生了無數大師。
有聊天催眠的,也有一個眼神催眠的。
但買個車就能催眠的實在不多見。很多人都想知道,這么奇葩的車,究竟是誰在買?
除了與地方合作網約車貢獻之外,這些年, 創維汽車在海外賣的還不錯。
在土耳其,它的市占率竟然有14%, 僅落后奔馳5個百分點。
這 還是因為創維集團的渠道優勢,早在十幾年前,新勢力還沒出現時,他們就在當地拿訂單了,以 貼牌換標的方式,率先登陸德國和北美搶市場。
但現實依然很殘酷,創維汽車總共才賣2萬輛,離25萬的目標還差得遠。
今年67歲的黃宏生,還要“再奮斗30年”。 未來,與其替用戶操心睡 眠,不如先替自己想想:
為賣車吹過的牛,還能怎么收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