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消費行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9190億元,同比下降0.1%。其中餐飲消費總額39784億元,同比下降5.4%;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消費總額11688億元,同比下降5.8%;化妝品類消費總額3652億元,同比下降3.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消費總額8114億元,同比下降3.0%;家具消費總額1459億元,同比下降7.7%。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2年,實體零售多個業態中有將近7000家實體店宣布關閉,其中不乏大潤發、沃爾瑪、海底撈、安踏、美寶蓮等知名品牌旗下門店。關閉的門店,從業態來看,商超1138家、百貨35家、餐飲287家、美妝個護757家、服飾4723家、影院29家等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不過,雖然消費整體受疫情影響遭遇負增長,但消費并沒有被拋棄,不少賽道反而涌現了新的機會。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整個消費不振之際,吃喝反而在眾多消費賽道中韌性凸顯。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2全年與吃喝相關的賽道,食品餐飲、茶飲咖啡和飲料酒水融資次數254起,融資金額147.56億元,占據了全年融資次數的40.8%,全年融資金額的39%。
2022年1-11月份,社會消費品中糧油、食品類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5%;飲料類零售總額總比增長5.3%。
雖然多數消費行業承受著下滑壓力,但作為基礎消費的食品飲料均保持了不錯的增長,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更細分的特征。
其中最亮眼的就是預制菜。憑借著方便、快捷等優勢,預制菜在2022年脫穎而出。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2年預制菜賽道一共有15個企業獲得融資,覆蓋了中餐、西餐以及地方特色小吃等多個品類。
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預計未來中國預制菜市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6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將達10720億元。
盒馬、沃爾瑪等零售巨頭,還有西安飲食、廣州酒家、全聚德等老字號巨頭餐企紛紛加碼預制菜。不久前,格力電器、海爾智家、老板電器、美的集團等家電、廚電企業也跨界入局。今年,趣店也一度準備在預制菜賽道大展拳腳,其創始人羅敏揚言要開出20家店,雖然在直播間大力補貼火了幾天之后,趣店因為校園貸黑歷史很快就涼了,但這不妨礙預制菜的走紅。
最受消費者關注的飲食特征則是“健康”。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與“健康”相關的吃喝品類融資一共有28起,涉及類別包括益生菌、無糖飲料、健康低脂食品、營養補劑等。
近期CBNData的一份消費調研數據顯示,從主食到日常的零食補充,健身愛好者們都要低卡、減負、低GI(低升糖指數),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在選購輕食時也各有偏好,全麥面包、低GI主食作為優質碳水頗受90后與85后喜歡;低卡餐包則獲得95后與80后青睞;而以每日黑巧為代表的低卡0糖零食則作為日常解饞零食,獲得95后的獨家偏愛。
顯然,隨著消費市場的不斷升級,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更高了,健康成為消費者購買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消費重心轉移到吃喝上面之后,越來越多的餐飲供應鏈企業也開始走到臺前。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2年,餐飲類供應鏈賽道獲得8起融資,其中包括食品供應鏈服務企業“蜀海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瑞云冷鏈”等多個企業。
在開店規模上去之后,為了高效地滿足前端的多元化需求,餐企必須依靠供應鏈后臺,由供應鏈企業長期提供標準化的食材,標準化的調味料,以及研發與技術方面的支持。不過供應鏈本身是一個很復雜的領域,包括了從食材原料采購,設備選擇,生產加工等多個環節。現存門店超出萬家的蜜雪冰城,也花了6年的時間才穩定了檸檬水背后的供應體系。所以對于很多餐飲企業門店都會首先考慮和供應鏈企業進行合作,等到一定規模之后再考慮自建供應鏈,這也進一步催化了供應鏈企業們的發展。
疫情讓眾多消費者的行為發生了改變,零售業也因此迎來了新機會。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2年零售賽道一共有63起融資,融資37.73億元。其中包括折扣店、新型的垂直電商等。
首先是臨期折扣店。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2年折扣店賽道一共獲得4起融資。
公開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折扣零售市場規模僅有565億元,而到了2021年,這一市場規模就已經達到1.62萬億元,年增速超過40%。
今年10月,臨期商品折扣零售商“好特賣”門店數已達500家,主要布局在一線城市,其中上海已經開了150家店,北京開了近100家店,其計劃2023年開到2000家店。一些連鎖商超企業也紛紛入局折扣店。8月,物美集團旗下折扣店品牌——“美淘”在北京市門頭溝區的西茂大廈開業;9月,盒馬奧萊也在上海開業。
消費者的消費觀念逐漸轉向理性實用主義,產品也開始回歸使用價值本身,主打打性價比的臨期折扣店正好滿足了當下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追求。
其次是倉儲會員店。
倉儲會員店以倉儲方式陳列,銷售大宗商品,以收取會員費的方式,為會員提供高性價比、高質量的商品。山姆、Costco、麥德龍、盒馬X會員店、家樂福、Fudi、家家悅、華聯綜超、大潤發、北國超市、人人樂、永輝超市等新老玩家紛紛加入。
2022年12月23日,山姆會員店北京第四家門店正式開業,也是全國的第42家門店。11月24日,盒馬X會員店上海東虹橋店正式開業,也是盒馬在全國的第8家門店。11月19日,麥德龍上海會員店開業,這是麥德龍在一年內開出的第23家會員店。10月1日,Fudi已經在北京開出3家會員店。大潤發落地揚州的首家會員店預計2023年4月28日正式開業。
在電商、社區團購以及疫情的沖擊下,一些傳統商超企業業績下滑明顯,不少企業開始繼續尋求新的增長點,紛紛瞄準了國內這群有著一定消費能力、追求生活品質的人群,隨之而來的就是倉儲會員店業態的爆發。不過會員店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消費者入會之后,如何讓消費者持續復購會員,才是競爭加劇下最大的考驗。
最后是新的垂直電商。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2垂直電商一共融資28起,覆蓋了二手電商交易、潮流電商交易、家居類跨境電商平臺、時尚閑置交易平臺和寵物生活方式全品類商品銷售商等等。
相較于過去的垂直電商,新的垂直電商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方面,相較于物質層面,更加注重其情感附加值。比如在今年剛剛獲得數百萬美元投資的“wineapp”,其主營理念是希望“紅酒愛好者能夠以高性價比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紅酒”,其在線下也有體驗中心,還有專業侍酒師推薦選購。
另一方面,主要的精力基本都放在運營和產品上。這一波垂直電商很少有自建物流的情況,整體的SKU并不高,做的就是小而美的生意。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更為重視滿足精神生活。綜合性電商平臺在全面發展之下,細分品類則很難做到精細化運營。而新的垂直電商平臺如果能夠將細分品類做到極致,提供更專業的服務,給消費者的體驗遠勝過綜合電商平臺,在未來,也許還有一定的機會。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2年美妝個護賽道一共獲得融資42起,相較于2021年的85起減少了43起。
企查查顯示,2022年美妝賽道新注冊企業約364萬家,相較于2021年的440萬家減少了76萬家。
2022年1-11月份,社會消費品中化妝品同比下降了3.1%,其中有7個月的增長率低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并且已在8、9、10、11月連續四個月負增長,今年4月份增長率甚至低至-22.3%。
整個美妝行業的2022年都不太好過,國際大牌紛紛在大促節點通過滿減、加贈、降價等方式吸引消費者。而一些國貨反而在敏感肌、修復等細分品類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崛起之路。
單品牌層面看,逐本、薇諾娜等在細分品類深耕的國貨品牌已經嶄露頭角。在今年雙11期間,逐本卸妝油獲得天貓+抖音雙平臺卸妝品類NO.1,其中天貓爆賣176.4萬件。在天貓雙11乳液面霜的類目中,薇諾娜以絕對銷量優勢143.42萬件穩占榜一,比第二名雅詩蘭黛的銷量高出4.29倍。
但大部分國內品牌都沒這么幸運,國產彩妝YES!IC今年確定退市,紅人自創品牌RAINOLOGY雨輯今年宣布了閉店,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連續三個季度營收下跌,大多數品牌仍然處于轉型期,需要在產品上面繼續深耕。
除了品牌,線下的美妝集合店也迎來了轉折。
2022年初,美妝集合店話梅獲得約2億美元D輪融資,至此話梅已經累計完成四輪資本加持;美妝集合店WOW COLOUR也在2022戰略發布會上宣布獲得上億美元A+輪融資,短短一年多時間融資3次;而早在去年THE COLORIST調色師的母公司KK集團就已經完成七輪融資,估值達到30億美元。
資本的助力加上年輕人的追捧,讓美妝集合店迅速擴張。高峰時期,擁有5家門店的話梅估值就被曝已達50億元;THE COLORIST調色師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開出了300多家直營店;WOW COLOUR在全國30個省、89個城市的一線核心商圈開店近300家,簽約近600家。
然而,短短兩年時間,美妝集合店就發生巨變。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1月之后,整個2022年已經不再有美妝集合店獲得融資。
另外,WOW COLOUR在2021年關閉了60家門店之后,今年6月,THE COLORIST 調色師被爆關閉北京區域的大部分門店,其母公司KK集團陷入了上市失利、售假等風波之中;黑洞在杭州與西安的兩家門店也在2022年正式關店。
無論是資本端還是消費端,美妝集合店都陷入了低谷時刻,但似乎并不讓人意外。
一方面,美妝集合店同質化嚴重。“店面漂亮”“拍照出片”“沒有店員打擾”“產品豐富”是外界給這類美妝集合店貼上的標簽。在經濟上行時期,樂于嘗試和接受新鮮事物的年輕人也愿意為“網紅裝修風”買單。但是這類美妝集合店,沒有核心的競爭力,只能憑借好看的裝修一時吸引消費者,隨著賽道逐漸擁擠加上疫情帶來的線下消費減少,第一波優勝劣汰也就產生了。
另一方面,線上銷售渠道也給美妝集合店帶來了一定的擠壓。同質化嚴重直接導致美妝集合店的話語權被削弱,隨之失去對產品的控制權和定價權。反觀電商,基本上每個月都有促銷活動,日常還會在直播間打折促銷。于是很多人在線下試妝感覺合適,會轉向線上購買,因為更劃算。
好看的裝修雖然能吸引用戶一時,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商業模式本身。長期來看,美妝集合店需要從采購渠道、品牌保障、服務保障等多方面把關。
2022年,消費電子遭遇退潮。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2年消費電子賽道獲得融資的事件6起,包括手機、投影儀與智能機器人等多個領域。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累計2.44億部,同比下降23.2%;上新機型381款,同比下降10.8%。據市場研究機構IDC公布的數據來看,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市場出貨量前三位分別是vivo(1420萬臺)、榮耀(1270萬臺)、OPPO(1160萬臺),同比減少了20.5%、9.1%、27.9%。
手機市場也并非個例,電腦、相機、音響、電視等在內的消費電子出貨量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今年11月12日有統計機構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智能音箱產品銷量為1483萬臺,分別下降27.1%和16.2%,第三季度智能音箱產品銷量為575萬臺,同比下滑26.2%。
雖然消費電子整體低迷,但行業仍然存在新的增長機會。
首先就是投影儀。
據企查查顯示,2022年投影儀相關企業注冊27667家,比去年多出3001家。
智能投影設備研發商“JMGO堅果”也在今年3月獲得10億人民幣的Pre-IPO輪融資,又在4月獲得了一筆未披露金額的戰略融資。
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投影儀的總出貨量達到了470萬臺,同比增長12.6%,銷售額突破214億元,同比增長15.5%。RUNTO最新的《中國智能投影零售市場月度追蹤》報告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國內投影儀銷量為128.2萬臺,同比增長35%。
投影儀的逆勢增長并不讓人意外。根據天貓和京東的用戶畫像可以看到,投影儀的購買人群就是以35歲以下人群為主,特別是位于一二線城市的95后。而面向的場景主要就是在臥室,提供大屏娛樂內容功能。對于無論是有房還是租房的年輕人來說,都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相較于同樣提供大屏娛樂內容的電視機來說,投影儀便攜,輕巧,搬家方便。再者打開各大社交平臺,無論是租房精致改造,還是周末宅家vlog氛圍感的打造,都少不了一臺投影儀。這一點充分迎合了年輕人的喜好與現狀,也是投影儀越來越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其次則是智能機器人。
企查查顯示,2022年智能機器人相關企業注冊89440家,比去年多出6673家。
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智能機器人市場規模達994億元,并預計2022年其市場規模達1218億元。
STEAM教育產品及實驗室提供商“藍宙”也在今年9月獲得了一筆未披露金額的戰略融資。
從目前的市場來看,教育和陪伴是機器人兒童市場的兩大痛點,目前也有很多針對兒童的智能機器人在市面上出現。比如藍宙的繪畫機器人,通過仿真機械手臂模擬真實握筆姿勢,真正將AI及機器人技術與繪畫融合,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打破孩子傳統學習畫畫的方式。既可以教孩子學習,畫畫,還能解決父母缺少陪伴的問題。
整體看來,消費電子大退潮,但投影儀市場和機器人市場未來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增長空間。
2022,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鏟屎官行列。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2年寵物賽道獲得融資的事件一共達到27起,披露金額約為22.15億元,涉及領域包括寵物食品、寵物醫療、寵物出行、寵物清潔、寵物殯葬、寵物保險、寵物用品等多個方向。
企查查顯示,今年寵物行業新增企業97萬家,比去年的80萬家,新增加了17萬家。
根據《2021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2021年全國城鎮寵物狗和寵物貓總數超過1.12億只。艾媒咨詢報告顯示,2017-2021年中國寵物經濟產業規模增長近2倍,直逼4000億元大關;預計2022年這一規模將達4936億元,同比增長25.2%,到2025年還將增至8114億元。
據招商證券統計,今年雙十一期間,寵物主糧銷售額達到19.09億元,同比大增38%,而貓狗零食也同樣實現較快增長,其中貓零食實現3.62億元,同比增長32.73%,狗零食實現1.21億元,同比增長31.43%。在這屆雙11期間,寵物經濟是為數不多交出亮眼成績的賽道。
從表面上看,年輕人在寵物身上的消費增速不斷擴大。這屆年輕人,愿意把錢花在寵物身上。對于眾多城市獨居青年來說,貓貓狗狗提供了更加簡單純粹的情緒價值。打開各大社交網站上的生活vlog,大部分精致的房子都配上了一只甚至多只可愛的寵物。人越孤獨,越需要陪伴,在結婚率持續走低的當下,寵物則成為城市青年排解孤獨的重要的替代品。
在養寵物的過程中,人們對寵物的飼養態度也從隨便養養,變成現在的精致養寵。與寵物相關的細分賽道也在不斷涌現,從吃穿出行到美容、保險、殯葬等各種寵物服務,還有1萬多元一個月的寵物學校,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也樂于為此買單。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養寵大軍,寵物消費自然也進入多元化的階段,“寵物經濟”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