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最近有兩個大新聞:
一個是天價年終獎,另一個是運價創紀錄的單日跌幅。
據多家媒體報道,長榮海運發了45倍月薪作為去年的年終獎勵,而臺灣貨柜三雄的另外兩家——陽明海運和萬海航運,以及世界海運巨頭達飛輪船,都曝出“可觀年終獎”的新聞。
(資料圖片)
近年火爆的海運價格,使一眾海運公司賺得盆滿缽滿,除了高額年終獎,這些手持大量現金的海運公司還大手筆收購港口和下單造船,進一步把“土豪”屬性拉滿。
兩個多月前,中國最大集裝箱航運公司中遠海控宣布以403億元購買港口和船舶資產,震驚市場。
“買買買”的不止中遠海控,其他頭部航運公司如地中海航運、馬士基、達飛輪船、赫伯羅特、長榮海運等,近兩年都大規模訂造新船。
公開信息顯示, 目前行業在建集裝箱船已近千艘、750萬標準箱,占在營船舶運力的比例接近30%。
不過,海運價格已疲態盡顯,海運公司的“土豪”行為還能持續多久,并不好說。
2023年1月3日,作為全球經濟的先行指標, 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單日下跌17.49%,為1984年有記錄以來最大單日百分比跌幅。
國內情況看, 新年后CCFI(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和SCFI(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延續疲態,相比去年初已下跌超過六成和七成。
甚至有市場人士悲觀地預期,“造船熱”訂造的新船將在2023-2024年加速下水,海運價格面臨運力過剩的風險, 2023年下半年開始,市場可能會陷入長期的極度低迷期,慘烈的航運價格戰可能會再次上演。
此外,有國際機構表示基于全球經濟的悲觀預期,受全球經濟影響較大的海運價格更讓人擔憂。
近日,世界銀行大幅下調了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放緩至1.7%,低于此前給出預計的3%增速。
世界銀行稱,這將是近30年來全球經濟年度增幅第三低水平,全球經濟增長已放緩至瀕臨衰退的程度。
運價暴跌、運力過剩、全球經濟瀕臨衰退,海運周期似乎已經發生轉換,海運公司的天價年終獎,還能發多久?
近日,據多家媒體報道,備受關注的長榮海運2022年年終獎的發放方案終于敲定,平均獎勵達到200萬新臺幣,以基層員工月薪4-5萬新臺幣計算, 年終獎勵約為45倍月薪,表現好的員工“最高達52倍月薪”。
早在11月份,市場就傳出長榮海運年終獎高達“60個月”的驚人數字,當時長榮海運表示,“全球貨柜輪市場變動大,現在談年終獎金還太早”。
最終,長榮海運2022年的年終獎雖然沒有達到外界期待的60個月,但超過了2021年的40個月。
在過去的三年里,長榮海運的年終獎一直相當可觀,2020年發放了10個月年終獎,2021年發放了40個月年終獎和10個月年中分紅,2022年年終獎則高達45個月。
以此推算,長榮海運的員工 在過去三年普遍獲得105倍月薪的獎勵。
不過,高額獎金背后也有不和諧的聲音。
有長榮海運內地員工表示,幾十倍月薪的獎勵只在臺灣總部發放,內地的員工普遍只發放5-8倍月薪,“活都是一樣多的,但對臺灣和大陸的員工區別對待,令大家很寒心。”
長榮海運、陽明海運和萬海航運被稱為臺灣海運業的貨柜三雄,除了長榮海運,另外兩家公司的年終獎金據說也十分可觀。
陽明海運年終獎上限僅能發放12個月,但陽明海運公司章程規定,稅前獲利1%列為員工紅利,若加上員工分紅,去年大約發放了32個月薪資的獎勵;據臺媒報道,今年陽明海運可能最高發40個月工資的獎勵。
萬海航運的年終獎發放并不明晰,還一度以獎金保密為理由拒絕公開,此前有媒體報道,萬海航運2021年年終獎最高達18個月工資,目前未有2022年的相關消息。
此外,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運力排行世界第三的集裝箱船運輸公司達飛輪船宣布,2022年將為旗下員工提供10周薪資的年終獎金,高于2021年的8周薪資年終獎。
國內海運公司方面,盡管目前未有相關傳聞,但根據去年情況看,預計獎勵也會相當可觀。
2022年初,有市場傳聞稱,中遠海控的集裝箱運輸業務部門的年終獎約占全年工資的六成水平,部門最高級別經理大概可以拿到200萬元。
海運公司年終獎火出圈的背后,是火爆的運價和暴利的業績。
疫情爆發后,國際港口擁堵嚴重,海運暢順度大幅下降。
Choice數據顯示,全球貨柜船期準班率在2022年1月低至30.4%,疫情前的2019年,該數據曾高達83.4%;全球遲到船只平均延誤天數在2022年1月飆升至7.95天,在2019年,該數據最低只有3.63天。
海運不暢順,疊加后來各國的防疫和經濟刺激政策,海運出現了集裝箱“一箱難求”、船舶“一艙難求”的情況,使海運價格持續暴漲。
2021年年底,CCFI和SCFI分別為3344.24點和5046.66點;相比之下,2019年初時,這兩個指數只有841.78點和940.86點。
海運價格火爆,海運公司也賺得盆滿缽滿。
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中遠海控歸母凈利潤達到驚人的892.96億元和972.15億元;
同期長榮海運凈利潤分別為2390億新臺幣(約合86.3億美元)和3043.5億新臺幣(約合99.1億美元)。
全球情況看,集裝箱航運前十大公布業績的公司在2021年凈賺約1000億美元;2022年前三季度,十大公司凈賺約1050億美元,市場普遍預期全年將賺超過1200億美元。
除了發放巨額年終獎,這些手握大量現金的海運公司,也開啟了以收購港口和造船為主的資產擴張潮。
10月26日,歐洲第三大港口德國漢堡港主體公司HHLA宣布,德國政府有條件批準了中遠海控旗下中遠海運港口收購漢堡港CTT碼頭少數股權。
按此前約定的收購對價計算,中遠海運港口將以約4600萬歐元(約3.3億元人民幣)購買CTT碼頭24.9%股權。
這是俄烏沖突爆發后,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第一筆港口投資。
如果說對CTT碼頭的少數股權投資還是象征意義較大的話,中遠海控兩天后的舉動,則震驚了整個市場。
10月28日,中遠海控發公告稱,用189.44億收購中遠海運集團持有的上港集團14.93%股份,以及用7.78億收購中遠集團持有的廣州港3.24%股份,兩筆交易金額合計197.22億。
震驚之余,質疑聲起,從母公司購買港口資產這樣的投資無法帶來超額回報,大規模資產注入上市平臺也將直接減少中小股東分紅利益。
中遠海控197億收購港口股份
同日,中遠海控還發了另一則公告稱,將以每艘2.4億美元(折合約人民幣17.2億元)的價格共計訂造12艘集裝箱船,訂造船舶總價為28.78億美元(折合約人民幣206.36億元)。
加上這12艘新造船后,目前中遠海控共有44艘、87萬標準箱船舶在建,在建船規模僅次于全球運力排名第一的地中海航運。
中遠海控投入超200億造船
除了中遠海控,頭部集裝箱航運公司地中海航運、馬士基、達飛輪船、赫伯羅特、長榮海運等,都在近兩年大規模訂造新船,還有不少腰部集運公司也紛紛跟進。
在一眾擴張運力的公司中,地中海航運的訂船規模最大。
2022年以來,地中海航運陸續在中韓多家船廠下單訂造新船,目前在建集裝箱船總量為125艘、174萬標準箱,與在營船隊之比高達38%。
近年大規模造船的地中海航運,也在2022年初超越馬士基成為第一大集裝箱航運公司,預計上述在建新船全部交付后,地中海航運的運力規模將在業內遙遙領先。
運力規模全球第三的達飛輪船,也在10月底于滬東中華造船訂造了四艘2.4萬標準箱新船,目前達飛輪船在建船規模達到79艘、68萬標準箱。
文章開頭提及的因天價年終獎出圈的長榮海運,也在積極訂造新船,該公司目前有51艘、49萬標準箱船舶在建。
除了海運巨頭,連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也開始涉足集裝箱海運業務。
公開信息顯示,與阿里巴巴業務關聯密切的致遠航運2022年以來已購入和計劃投資新船的資金規模達到8.1億美元(約58億元人民幣),據財新報道,致遠航運的新造船得到了阿里的“支持”。
從造船業整體數據看,2016-2020年,全球年均新船訂造量為7000萬載重噸,而2021年的集裝箱船訂造潮,直接把這一數字翻倍推至1.4億載重噸。
“造船熱”下,運價也開始面臨“運力過剩”的壓力。
目前,行業在建集裝箱船已近千艘、750萬標準箱,在建集裝箱船的規模與在營船隊之比接近30%,2020年時,該比例不足10%。
甚至有市場人士悲觀地預期,這些“新船”將在未來兩年加速下水,會加劇運力過剩的風險,2023年下半年開始,市場可能會陷入長期的極度低迷期,慘烈的航運價格戰可能會再次上演。
不過,等不到這些新船下水,運價就已經開始暴跌了。
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集運貨運需求減少,集裝箱船舶大規模停運,更有部分集裝箱航運企業出現債務危機。
不過,在后來的港口擁堵、海運不暢、全球多國防疫和經濟刺激政策等因素推動下,海運出現了“一艙難求”和“一箱難求”的現象,不少中小貿易商在當時難以獲取艙位。
甚至有傳聞稱,一些中小出口企業為拿到中國至北美西海岸的40英尺集裝箱艙位,要向充當“黃牛”角色的貨代額外支付約1萬美元;
有官員甚至帶著地方外貿企業到位于北京的中遠海運集團總部談判,協商以長期協議形式獲取集裝箱艙位。
到了2021年9月底,達飛輪船率先表示即期市場不漲價,赫伯羅特等公司跟進,市場開始預測, 運價拐點已經出現。
此后,“黃牛”艙位價快速下降,至當年11月跌超50%,中國至美國西海岸的運價從最高時2萬多美元跌至9000美元以下。
2022年初,隨著西方經濟逐步復常,海運供應鏈不暢情況開始緩解,運價開始出現拐點。
Choice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貨柜船期準班率由年初的30.4%提高至下半年的46.2%;全球遲到船只平均延誤天數由年初的7.95天下降至下半年的5.81天。
2022年9月,傳統圣誕貨物出口最旺盛的季節,中國沿海八大樞紐港口的集裝箱外貿吞吐量卻同比下降了14.6%。
截至2023年1月6日,CCFI報1255.89點,SCFI報1061.14點,相比2022年年初, 分別暴跌了65%和79%。
此外,全球經濟先行指標——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在新年后創紀錄的單日跌幅,進一步印證了周期轉換的觀點。
2023年1月3日,BDI單日下跌17.49%,為1984年有記錄以來最大單日百分比跌幅;截至1月9日,BDI報1139點, 較2022年底下跌了24.8%,較2021年10月初的高位下跌了接近80%。
中信期貨認為,貨運淡季疊加疫情蔓延,不但運輸需求偏弱,市場情緒也很悲觀, BDI甚至可能會跌破1000點,“在中國春節假期結束前,BDI或一直保持震蕩下跌趨勢, 不排除將跌破2016年2月時歷史最低的290點。”
海運行情高度依賴全球經濟,但有國際機構對今年全球經濟表示悲觀。
近日,世界銀行大幅下調了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放緩至1.7%,低于該行去年6月給出預計的3%增速。
世界銀行稱,這將是近30年來全球經濟年度增幅第三低水平,全球經濟增長已放緩至瀕臨衰退的程度。世界銀行行長戴維·馬爾帕斯近日對媒體表示,“對這種放緩可能持續下去深感擔憂”。
世界銀行指出, 對增長構成威脅的因素包括通脹高企、利率上升、投資減少和俄烏沖突,還有中國的新冠疫情相關干擾以及該國房地產行業的壓力。
此外,世界銀行表示,發展中國家積累了大量債務,隨著全球經濟放緩且利率上升,這些國家可能難以償還債務。
“小國尤其容易受到沖擊,因為它們依賴對外貿易和融資,經濟多元化程度有限,債務高企,而且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世界銀行表示,“ 進一步的不利沖擊可能會將全球經濟推入又一次衰退”。
運價暴跌、運力過剩、全球經濟瀕臨衰退,近兩年的海運景氣周期,似乎已經發生轉換。事實上,航運業一直以來都是低迷期持續的時間要遠高于景氣期持續的時間。
這一點,中遠海控就深有體會。
2008全球金融危機后,中遠海控前身中國遠洋在2009年錄得巨虧75億元,2011和2012年分別再虧104.5億元、95.6億元, 一度成為A股“虧損王”,最終難以避免地戴上“ST”;
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前兩年巨虧超過200億的ST遠洋,才在2013年以“微利”2.35億勉強避免虧損,摘掉“ST”帽子;
2014-2015年,由于船舶運力過剩和貿易需求低,中國遠洋扣非后又分別虧損約14億元、46億元;
2016年,運價繼續疲軟,SCFI一度跌至歷史最低的400點,從上海到歐洲的20英尺集裝箱運價最低時只有200美元,從上海到美國西海岸的40英尺集裝箱運價最低時約700美元,低價競爭甚至令全球前十大集裝箱航運公司韓進海運破產,中遠海控當年也巨虧接近百億;
2017-2019年,中遠海控扣非凈利潤分別錄得9.5億、1.9億,15.85億,雖然利潤轉正,但規模相對前期幾次百億虧損,可謂杯水車薪。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輪周期中,中遠海控的未分配利潤在2011-2020年這十年間均錄得負值,直至本輪海運景氣周期開啟才由負轉正。
海運的周期轉換如今再次上演,中遠海控上一輪周期長達十年的財務困境,會不會在發放天價年終獎的海運公司身上再次重演呢?
海運公司的天價年終獎,2023年恐怕是看不到了。
參考資料:
財新《中遠備戰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