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部分人都經歷了「陽過」最難受的階段——「發燒」「刀片嗓」「水泥封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已經好轉的朋友里,有一些人卻反饋,原本以為已經好了,結果癥狀又反復。還有人明明抗原已經陰了,可過幾天再測卻發現……又陽了。
這些「反復」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二次感染了嗎?是病情又變重了嗎?我們來給大家解答一下。
首先要說明,「復陽」和「二次感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復陽:是指在康復后(早期更多發生在經醫院治療出院后),再次進行核酸檢測時出現核酸陽性的情況。 二次感染:上一次感染完全康復后,再次感染相同或不同的毒株。簡單說就是,「復陽」是再次檢測出病毒,「二次感染」是再次感染病毒。
首先,已經陽過的朋友別太焦慮,二次感染并沒有那么容易。
當我們一次感染后,身體會快速產生大量的抗體,讓我們的身體處于「強自我保護」的狀態下,對于免疫力正常人群來說,這樣的保護力可以持續幾個月。
通常認為,二次感染會相隔 90 天以上。現階段大部分人都剛剛感染過,抗原或者核酸又檢出陽性,不代表又要糟一次罪,更可能是「復陽」。
既往關于原始毒株的研究發現,復陽的發生率不低,在 5%~15% 之間。
那為什么之前檢測是陰的,后來又能檢測到了呢?
檢測不是直接測有多少活病毒,而是通過測定「抗原」「病毒碎片」等的含量,間接反應病毒感染情況。
病毒侵入身體,「感染 - 復制 - 清除」存在一個周期,身體中存在的病毒數量、抗原水平都會不同,再加上檢測靈敏度和準確度,以及采樣操作誤差的影響,導致檢測出「復陽」。
而且核酸和抗原,陽性可檢出的時間范圍也不太一樣:
抗原陽性:從癥狀出現到 10 天左右,均可能被檢出; 核酸陽性:癥狀出現前的潛伏階段就能被檢出,大部分人在癥狀發作后 18 天內,呼吸道都能檢測出病毒 RNA;有時在初始感染后數月,仍可從呼吸道檢出病毒 RNA。如果在這個區間內再次測出「陽性」,更可能是因為檢測波動帶來的「復陽」。
參考病毒檢出的示意圖
簡單理解,抗原/核酸復陽,只是身體里的病毒沒清除干凈,還可以被檢測出來。
大家對于「復陽」的另一種感受來自于癥狀的反復,比如好了兩天又開始咳嗽、頭痛,甚至發燒。
是又來了一輪感染嗎?是更嚴重了嗎?
不,更可能是上一次感染還沒康復,因為癥狀反復,是新冠的正常現象。
首先,免疫系統會反復「休息 - 撲殺」,短期的癥狀消失不代表病好了。
很多人會拿發燒來判斷身體的嚴重程度,不發燒就是好了,又開始發燒了,是又嚴重起來了。
這是個錯誤認知。
免疫系統并不是一直保持全力「殺殺殺」的狀態,而是「蓄力再發功」。
最常見的現象就是白天好轉,傍晚開始發燒。感染期間出現好了一天又開始燒,也可能是身體休息了一下,然后又開始清除剩余的病毒。
其次,度過發燒的急性感染后,1/3 的人仍可能存在長時間的癥狀反復。
很多人都看過新冠感染的 7 天癥狀圖,但實際上,新冠的癥狀期要比這長得多。
一項研究中,158 名患者報告了自己 29 天的癥狀,發現不少人都存在癥狀反復:
48 人(約 30%)在 28 天的隨訪中發現,期間至少有 1 種癥狀的復發。
連續 2 天癥狀緩解的參與者中,1/3 出現了癥狀復發,常見問題是咳嗽、疲勞、頭痛;
參與研究的 2 號參與者,在持續輕度癥狀后的第 17~19 天,出現了嚴重的癥狀。
圖片來源:文獻
其實癥狀反復并不是新冠特有,流感和普通感冒也常常發生。經常有小伙伴,感冒七天好,但咳嗽一個月。
只是在新冠之前,我們從未如此認真關注過,原來這些問題可以持續那么久。
如果你或朋友,也在感染好轉后出現了癥狀反復,不用慌。
大部分的研究支持,癥狀反復出現并不預示著進展為嚴重的疾病。可能是病毒和戰場還沒清理干凈,免疫系統休息了一下又開始干活了。
但如果癥狀不僅出現反復,還比之前更嚴重了,那就需要提高警惕盡快就醫。例如:
? 退燒數天后又再次出現發熱,或者低熱轉為高熱;
? 咳嗽已經減輕數天到 1 周,又再次加重;
? 痰量增加,或者痰液顏色變深變黃,或者出現咯血;
? 有呼吸困難表現,如憋氣,氣短,呼吸急促,尤其是在活動時(比如快走,做家務,洗澡)出現或加重;
? 清醒時,在家庭監測指氧持續在 93% 以下。
另外,對于 80 歲以上老人,65 歲以上合并基礎疾病的老人,或者正在免疫抑制治療中的年輕人要格外注意:癥狀緩解數天后又出現發燒、嗜睡、無法進食、胸悶胸痛,可能是癥狀加重的情況。
[1] Davey M. Smith, Jonathan Z. Li,et al.Recurrence of Symptoms Following a 2-Day Symptom Free Period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JAMA Network Open, 2022; 5 (10): e2238867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38867
[2]https://www.fda.gov/medical-devices/safety-communications/home-covid-19-antigen-tests-take-steps-reduce-your-risk-false-negative-results-fda-safety
[3]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zh-Hans/covid-19-diagnosis?sectionName=SARS-CoV-2突變%2F變異株對檢測準確度的影響&search=新冠二次感染&topicRef=126981&anchor=H2348367199&source=see_link#H3118018327
[4]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your-health/isolation.html?CDC_AA_refVal=https%3A%2F%2Fwww.cdc.gov%2Fcoronavirus%2F2019-ncov%2Fyour-health%2Fquarantine-isolation.html
[5]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p2117115
[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963600/
[7]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525852/